中山醫大、附醫攜手國美館 共創失智友善、文化平權

中山醫大、附醫攜手國美館 共創失智友善、文化平權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中山醫學大學暨附設醫院,16日下午與國立臺灣美術館,簽署「失智友善人才培育與照護處方合作備忘錄」,協議約定由中山醫大培育失智照護的青年人才、中山附醫專責疾病照護,國美館則提供藝術輔療的場域,共創「失智友善、文化平權」的終極目標,為臺灣的失智症家庭照護,提供結合生活活動設計與非藥物治療的另一重要選項。



由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與國美館館長陳貺怡代表簽署的「失智友善人才培育與照護處方合作備忘錄」,以產學合作方式整合大學培育人才、醫院疾病照護,以及美術館藝術資源療癒與紓壓的各自強項,推動以「生活處方簽」的概念,每2個月舉辦「友智藝同」失智症家庭守護活動,由失智友善的導覽員和中山醫大學生共同協助,讓中山附醫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所服務的失智症家庭,能在國美館享受藝術人文導覽和共享家庭關係增能的機會。



儀式與會者,包括中山醫大副校長張育超、主秘王祖興、教務長張元衍,醫學系副教授暨中山附醫副院長郭慈安,以及國美館副館長汪佳政、主秘亢寶琴、推廣組長尤文君等人。



黃建寧指出,失智症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努力解決的重要議題,中山醫大提供學生有系統地學習失智症相關專業知識,並透過附醫專業人員的指導,參與失智症個案的服務、累積實務經驗;除了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也讓學生為畢業後投身失智症照護工作做最好的準備。



陳貺怡也表示,從古至今,藝術與醫療的關係非常密切,當代藝術也有許多具醫學與醫事背景的斜槓藝術家。透過這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希望能藉由雙方合作,促進社會對失智症的認知,破除對失智症的誤解和污名化,讓失智症家庭都能夠享有與一般民眾同等的藝文近用權、社會參與權,以及美好的生活品質。



而這次合作案的推手,是中山醫大醫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臺中市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中山附醫副院長郭慈安。他提到,臺灣每30分鐘即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並以每年2萬人確診的速度不斷增長。面對此一巨大的社會成本與照護資源需求,需持續加強與醫療和社區的緊密合作,並由教育出發培育更多優秀的失智症照護人才,才能創造更加友善和關愛的失智症社會環境。


中山醫大、附醫攜手國美館 共創失智友善、文化平權

中山醫大、附醫攜手國美館 共創失智友善、文化平權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