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

文/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骨科洪翊綺醫師







骨骼約在30歲時達到最高密度,之後便隨著年齡增長逐年減少。當骨質流失超過骨質新生速度時,就會發生骨質疏鬆症。早期骨質疏鬆症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只有在不慎骨折並就醫時才被發現。由於骨骼變得空洞且脆弱,輕微的摔倒、碰撞,甚至像打噴嚏這樣的過度用力都可能導致骨折,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包括手腕橈骨、髖關節附近的股骨以及壓迫性脊椎骨折。嚴重情況可能導致併發症,需要依賴他人照顧。





骨質疏鬆常見嗎?可怕嗎?誰容易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大重要的流行病,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三位就有一人因骨質疏鬆而骨折!哪些人容易患有骨質疏鬆呢?老年人因為造骨細胞效率下降,製造骨質的速度跟不上;停經後的女性尤其容易受到影響,因為雌激素減少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加快。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等行為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其他因素還包括家族史、鈣質攝取不足、藥物副作用(如類固醇、甲狀腺治療)等。





退化性關節炎 ≠ 骨質疏鬆



醫生我膝蓋卡卡有在吃葡萄糖胺,這樣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嗎?其實這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疾病。退化性關節炎指的是關節面軟骨退化,最常見的是膝關節的疼痛,治療包括藥物、關節腔注射玻尿酸增加潤滑效果、還有PRP治療,嚴重者可能須接受關節置換手術。骨質疏鬆指的是硬骨中鈣質流失且骨骼品質下降,一般沒有症狀直到骨折發生。簡而言之,退化性關節炎是軟骨出問題,骨質疏鬆症是硬骨出問題,兩種疾病的病因不同,治療方向當然也就不一樣啦!





怎麼自我檢測?怎麼確定診斷?



骨鬆自我檢測4321準則:身高比過去少了4公分、身體靠牆時後頸與牆壁之間的距離大於3公分、肋骨的下緣與骨盆的距離小於2公分、背部1直疼痛。俗稱的「老倒縮」,可能就是因骨質疏鬆症而產生脊椎壓迫性骨折,不能輕忽喔!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可以依據臨床病史證實為低創傷性骨折,或依據骨密度T 值小於或等於-2.5 來判定。骨密度之測定,以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DXA)為黃金標準,且應測量腰椎、髖骨,至少二個部位,如果兩處因骨折無法測量,則可使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作為替代測量。定量超音波(QUS)目前僅適用於初步篩檢,若有異常結果,應進一步以DXA檢查髖骨或腰椎確認。





骨質疏鬆有什麼藥物可以選擇嗎?有副作用嗎?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的在於降低骨折的發生率。藥物治療可簡單分為兩大類:抑制骨質流失類(例如雙磷酸鹽類、雌激素受體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等)和促進新骨生成類藥物(例如副甲腺素、抑制抑硬素單株抗體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不建議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但RANKL單株抗體(保骼麗Prolia)則不會影響腎功能。這兩類藥物都存在著少數患者出現顎骨壞死的風險,因此在使用骨質疏鬆藥物之前建議先解決牙科問題。





最新的骨質疏鬆藥物是抑制抑硬素單株抗體(益穩挺Evenity),它不僅能促進骨質生成,還能抑制骨質流失,因此能夠迅速提高骨質密度。特別是對於骨質疏鬆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建議考慮使用這種新型藥物。





醫生我該怎麼做?



調整生活方式,維持良好骨密度,延緩骨質流失,全民大作戰對抗骨質疏鬆!你今天攝取足夠的鈣了嗎?根據統計,臺灣人平均每天只攝取400毫克的鈣,明顯遠低於每日建議攝取量1200毫克。此外,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為每日800國際單位。對於正在接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的患者,更應該注意補充鈣質以促進吸收。乳製品、堅果、芝麻、以及深綠色蔬菜都是優質的鈣質來源,也可以考慮適量補充鈣片來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





除了鈣質,均衡飲食、戒菸戒酒、適度曬太陽,以及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都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只要我們保持警覺,從現在開始改變生活習慣,就能有效對抗骨質疏鬆的問題!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