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恐增失智風險? 每天喝的茶包竟然也中鏢

[周刊王CTWANT] 今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一篇研究進一步指出,塑膠微粒不但隨血液攻佔人體器官,還進入大腦,尤其失智患者腦袋中的「塑料」,比一般人多出5.3倍。塑膠微粒是塑膠垃圾分解後形成的碎屑,包括微米塑膠(小於5毫米)與更小的奈米塑膠(小於1微米),如今已充斥在日常用品中,其中茶包也被點名含有塑膠微粒,恐成為健康殺手。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對此徵詢眾多專家意見。成大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瑋萱表示,一般茶包袋與咖啡袋材質,可分為不織布、棉質、塑膠製等多種材質,其中塑膠製包裝袋原料與寶特瓶,同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另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或聚醯胺PA等製成的產品;因塑形容易、變化性高、過濾效果佳,為目前最常見的茶葉與咖啡包裝方式。
台大醫學院毒理研究所博士陳佳煌指出,塑膠茶包確實會釋出塑膠微粒,如為PP材質,釋出最多塑膠微粒,而PE/PET塑膠茶包,則次微米塑膠微粒釋出量最高。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指出,目前已有些細胞與動物實驗顯示,塑膠顆粒可能引發神經毒性、肺部損傷、肝臟代謝異常、腎臟蓄積、損害腸道及影響微生物菌群等多方面的不良反應。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從動物、細胞實驗中都可證實塑膠微粒的確具有毒性,會傷害器官、產生發炎反應,但對人體的傷害程度尚不清楚,也無法得知塑膠微粒的危險量。「我們不能阻止塑膠微粒進入身體,但能做到減少使用塑膠產品!」
營養師程涵宇建議盡量購買生鮮食材並自行烹煮,除了有助於避免塑膠微粒,飲食通常也能更健康更多元。至於方便的茶包,可以選擇紙質或天然纖維的茶包,或乾脆沖泡茶葉,購買食物、飲品等產品時,也要查看包裝上的材質,許多品牌正逐步淘汰使用塑膠淋膜或其他有害塑膠成分的包裝,建議多選擇。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