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是真食物,還是假食物?挑選真食物6原則


你吃的是真食物,還是假食物?挑選真食物6原則

所謂的真食物,必須經由傳統的方式生產,而非為降低成本而大量生產的產物,例如真正的雞蛋,必須是由吃蟲、吃穀類的母雞所生產;真正的牛肉,

必須是來自吃草且足齡的牛,要符合這些條件的,才能算是真食物。

自然食物中,含有天然、豐富的營養素,能夠供人體所需的各種養分,這些就是「真食物」;部分業者為了使食物可以長久保存,或為了獲得較大利潤,可能在原料或調製、包裝、倉儲、販售過程中,添加一些「非食物」的成分,而使「真食物」失去天然性。

中醫師彭溫雅認為,最簡單辨識「真食物」的方法,就是去逛生鮮超市時,那些在自然狀態下會逐漸變質的生鮮食物,例如蛋類、魚、肉類等,應當是放在冷凍櫃上的,而不是放置於常溫櫃上。

這些蛋、魚、肉類等,必須是經由傳統的方式生產,而非為降低成本而大量生產的產物,例如真正的雞蛋,必須是由吃蟲、吃穀類的母雞所生產,真正的牛肉,必須是來自吃草且足齡的牛,要符合這些條件的,才能算是「真食物」。

但是,台灣目前食品履歷制度尚未建全,彭溫雅及國泰醫院營養師張斯蘭建議,大家不妨把握以下幾項「挑食」原則,有助大幅降低遭受食安危機的風險。

1.當季盛產食物

所謂當季盛產的食物,就是在當下時節,最適合種植與熟成的食材,因為天時地利都能配合,不僅新鮮、風味佳、營養價值高,且防當季病蟲害的能力強,所以,不用大量施肥或噴灑農藥,就可以產量大、價格便宜。也因此,生產者多半不會大費周章再摻入非食品類的添加劑,所以,能夠大幅降低有礙健康的風險。


2.在地生產食材

在地生產的食物,是最適合當地氣候、環境、水質等特性,所生長出來的食物,可減少長途運送過程中,為保鮮而添加化學物質,或貯存條件不良,導致食物營養流失等現象,同時,也符合節能減碳的環保精神。


3.了解食材來源

在買菜之前,最好先了解食材的來源,可挑選有產地證明的蔬果,一旦發掘優質的商家,再把好評推廣出去,如此,不僅能為自己的食安把關,也能達到共同監督的意義。


4.檢查食品標示

大部分的人在買菜時,很少會去看食品標示,頂多只注意有效期限,但這樣往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讓添加物大肆入侵。所以,在挑選食材時,務必要仔細檢查食品標示,盡量挑選添加物種類及含量較少的商品。


5.減少外食次數

如果沒辦法天天下廚,至少要試著每週自己煮菜一天,煮出興趣後,可增加為每週多煮幾天。如此,就可降低長年在外飲食的風險,也能避免食安危機的侵襲。


6.多樣化做選擇

簡單的說,就是什麼食物都吃,但什麼都不過量。食物的種類愈多元,營養攝取愈均衡,對健康愈好。因為這樣的挑食方式,可以吃進多種營養素,不偏執在某幾項特別喜愛的食物上,就可以降低吃進有害物質的風險,同時,也因攝取到的營養素種類眾多,所以,能發揮協同或互補的作用,避免掉因偏好高糖或高油脂食物,而導致肥胖或血脂過高等危害健康的情形。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最新研究:每週紅肉攝取別超過「1數量」,否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服用保健食品改善血脂!「7成分研究實測結果」曝 醫點名「2成分」愈補愈慘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