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馬拉松選手中風後,憑著1念頭積極復健,加上醫療團隊悉心照護,現在每天能走2、3公里


國家級馬拉松選手中風後,憑著1念頭積極復健,加上醫療團隊悉心照護,現在每天能走2、3公里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過去是國家級馬拉松選手,也是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創辦人的馬拉松之父盧瑞山今年68歲,從高中時期就開始跑步,曾創下全馬42公里又195公尺跑2.5小時的佳績;雖然有心臟病家族史,也曾裝過心臟支架,但一直自豪體力不錯,也有固定的運動習慣,但卻在今年4月一次運動過後,出現無力、意識改變後緊急被家人送醫,雖經過手術後撿回一命,仍影響語言、吞嚥及行動能力。

不過,有著運動家精神的他心中一直有著:「我想要過正常生活」這樣的念頭,術後一段時間每天都要抽痰非常痛苦,身上戴著鼻胃管、插著尿管、坐輪椅行動很不方便,讓他相當焦慮、憂鬱;所幸醫療團隊的鼓勵之下重拾以往競賽的信心,憑著一股想回到正常生活的信念,帶著馬拉松辛苦拚搏成績的毅力與幹勁,每天堅持數小時復健訓練,總算讓他克服困難,重拾健康。現在已經能夠自行走路每天超過2、3公里也不嫌累;身為大學教授的他還在今年教師節和哥哥一起健走了7、8公里來慶祝自己重生。

台灣每年約3萬人腦中風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內湖國泰診所院長塗雅雯表示,台灣每年約3萬人腦中風,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終生的發生率是六分之ㄧ。依據衛生福利部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均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2至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生命。

近10年來,由於醫療科技的快速進步,腦中風的治療進展快速,死亡率業逐漸下降,但即使在搶救存活之後,通常會遺留下不等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失能等後遺症也是台灣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中風多為腦部供血不足

塗雅雯指出,腦中風指的是腦部供氧量不足,導致患者的中樞神經受到損傷。由於大腦是非常精密的組織,隨時都需透過血液來供應養分,當腦內缺乏氧氣與能量時就會當機。基本上,血流停止供應3~5秒,腦細胞就會因缺氧而受損傷,當下會出現眩暈、昏厥等現象,血流停止供應一旦超過3~5分鐘,則會出現不可逆的傷害,進而讓腦細胞死亡。

腦中風大致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種,大多數都是缺血性腦中風,因為血管長期退化或因為高血壓、高血脂而造成阻塞,讓血液及氧氣無法供應到腦部組織,但也有部分情況是因先天腦血管構造異常或血壓過高所造成的血管破裂。簡單來說,當腦部某一處血管受阻塞或爆裂時,負責此區域相對應的功能就會喪失,包括運動、感覺、情緒、語言等功能,也因此會導致身體出現肢體癱瘓、麻木、失語症等各種功能性的障礙。

塗雅雯進一步說明,更嚴重的情況是腦幹中風,若是影響到心跳、呼吸等生命現象時,死亡相當高,且由於腦細胞不會再生,因此,一旦出現實質傷害之後,就會造成許多不可逆的後遺症。

常見中風後遺症
塗雅雯指出,常見的中風後遺症有認知功能受損,例如短期記憶損傷,或是無法表達的失語狀況,當控制語言系統的腦細胞受傷,就會發生語言障礙,有些患者是聽得懂,但無法表達出內心想法;有些人則是聽不懂或說不出名詞,每位患者失去的語言功能都不同。

另外,吞嚥障礙也是蠻多中風患者出現的後遺症之一,而半邊肢體不協調是腦中風很常見,也是影響範圍最大的症狀,多是因控制運動部分的腦細胞發生障礙,經常造成半身不遂,可以靠著積極復健來恢復健康。

塗雅雯表示,根據統計,初次中風病人在半年後的失能比例高達5成,而長期的失能比例約3成左右,皆造成患者與家屬龐大的心理和經濟壓力,因此若能在早期積極復健,是有機會可以恢復健康的。

復健策略的2大方向

塗雅雯進一步說明,根據患者中風後受傷影響的範疇,例如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吞嚥、認知等,個別化為患者的進行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復健策略分為2大方向,即是恢復與代償,一方面盡可能的恢復神經系統,另一方面則代償殘餘的缺失。

恢復策略著重於恢復受損的部分,有許多種治療手法,有的是以感覺動作控制訓練技術為主;有的則是以任務為導向,如專門練習爬樓梯等日常生活的動作;也有限制誘發動作療法,例如限制健側肢體,鼓勵患者使用患側的肢體,即使在慢性期,仍然是有幫助的。至於對肌力很差的病患,則可以用鏡像治療的方式,也就是看著鏡子中的健側動作,想像為自己的患側,進而誘發自主動作。

代償策略部分則包括輔具的使用,例如走路時使用助行器,吃飯的時候手握柄加粗的湯匙來用餐,與人溝通則用圖片、字卡或溝通APP等工具。

掌握3-6個月復健黃金期

塗雅雯表示,盧瑞山是她多年的路跑好友,得知他中風後雖然難過,但當他轉院繼續接受復健時,在專業團隊的幫助之下,加上他的心態調整以及積極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與復健計劃,復健成果超乎預期,在醫病共同努力下,也拔除身上所有管路,逐漸恢復健康生活。

一般人對於愛運動的人中風,總會有許多疑問,為什麼都有固定運動習慣了,還會中風呢?塗雅雯指出,其實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中風有其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病、心律不整、抽菸、喝酒、肥胖、家族史…等等,並不是說有運動就不會中風,只能說有運動中風後復健的恢復可能可以比較快,因此,還是需要保持固定的運動習慣。

另外,中風後的復健越早介入越好,只要病況穩定了,大約3-7天就可以開始復健,醫療團隊會依照每位患者受損的區域和失去的功能,量身訂做不同的復健動作,只要開始,就不嫌晚,掌握黃金的3-6個月黃金期,積極復健治療或合併新穎的智慧醫療科技,在不同階段調整策略,都能達到最佳效果。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中風復健愈早開始效果越好!!1原因讓很多患者中途放棄;生活自理是復健最大目的ft. 王柏堯(台北榮總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復健不是痠痛、中風患者才需要嗎?癌症為什麼要復健?什麼是癌症復健?ft王柏堯 (北榮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