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揭肌少症成因與影響 40歲肌肉開始流失千萬別忽視
【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隨年紀漸長,身體的組成結構也會有所改變,即使體重維持不變,由於代謝能力會隨著老化逐漸下降,脂肪比率也會因而增加,最後就會演變成肌少症。中醫師賴睿昕解釋,簡單來說,就是當肌肉流失的量大於合成的量時,伴隨而來的便是肌肉質量的減少及肌肉力量的下降。
肌少症有多可怕? 嚴重導致重度脊椎側彎
賴睿昕表示,一旦過了40歲,肌肉就會逐漸流失, 60歲的話,流失速度會更快。其中的原因是上了年紀,肌肉合成的反應會降低的緣故。如果沒有隨著年紀增長攝取更多的蛋白質,將無法維持肌肉合成的平衡。女性的話,由於在40至50多歲時,抑制肌肉分解的荷爾蒙分泌量會減少,因此肌肉更容易減少。
當肌肉無力時,人體的荷重感受器和體位覺機能都會改變,加上脊椎結構變化,身體重量分佈不平均,使軀幹兩側荷重不平均,年輕人的體位覺正常,所以能夠修正回來;但老年人的體位覺變差,無法及時改善姿勢,結果會加重身體重量的不平均分佈,使身體偏向一側,加重該側的肌肉疲勞,繼續發展之下,會逐漸出現腰酸背痛,甚至導致脊椎側彎。
許多老年人的脊椎出現日漸嚴重的脊椎側彎,導致兩側肌肉受力不平均,使肌肉無力程度加重,且對脊椎神經造成牽扯,結果引起疼痛,反過來會抑制肌肉的活動力,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如何解決肌少症? 服用中藥與針灸來改善
以中醫觀點來看,肌少症屬於「痿症」、「虛勞」範疇,《黃帝內經》中也有「脫肉」、「肌肉削」、「肌肉萎」、「大肉陷下」等相關記載。中醫認為脾主肌肉,且脾又為後天之本,若脾胃運化吸收能力不佳或缺乏足夠營養補充,就容易筋痿骨軟,影響肌肉生長。故肌少症治療大多以調理脾胃吸收功能為原則。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因此會以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的治療原則來處方藥物,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 腎氣丸等藥物, 但每個人的體質還是會有不同,仍需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治方能取得最好的療效。
除了中藥治療,針灸也可以改善肌少症。《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的論點,「陽明」即是人體十四經絡中的「陽明經」。因此,治療主要選擇手陽明大腸經以及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這些經絡的穴位主要分布在人體四肢肌肉較為豐厚的部位,如手肘的曲池穴,足部的豐隆穴等,可以改善肌少症肌肉痿軟無力,活動功能差以及疼痛的症狀。
肌少症常見4大危險因子 久坐不動加速肌肉流失
1.年齡老化:年齡的變化會造成肌肉組織下降,根據統計數字顯示,從30歲至70歲,每10年肌肉的質量會下降6%;40歲以後下降速度會變得更快;60歲以後,每年以1.4%至2.5%的速度降低。
2.營養不良: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過度飲酒等,都容易有肌少症的危機。過度飲酒會造成營養不良,這是因為飲酒過量,身體在取得很多熱量的情況下,通常不會想再去攝取其他食物,但酒精中並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僅僅只有熱量而已,就會間接造成營養不良。
3.活動量不足:活動量太低、長時間臥床等,都是加速肌少症變化的因素。
4.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疾病的變化,也都會間接造成肌少症的形成。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白內障人工水晶體問世75周年 國際眼科盛事再展台灣醫學「強」實力
▸怕老了大腦退化? 研究:多吃1食物認知障礙風險較低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