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猴子作者新作《媽媽得了癌症》超催淚!從陪伴抗癌、到家人臨終的4個省思
去年《山道猴子的一生》因為內容寫實被封為神作,短短3天突破300萬次觀看,近日作者Eric Duan再推新作《媽媽得了癌症》,談到罹癌家庭會面對的經濟、人際關係、延病治療與安寧照護等話題,很多人看完直呼「超催淚」,有類似經驗的網友也留言分享「哭了好幾次」、「忍不住鼻酸」。(以下內文有雷)
和《山道猴子的一生》裡被虛榮心吞沒的主角不同,《媽媽得了癌症》的主角是一位普通上班族,對工作有許多不滿,但平時偶爾也會與女友約會、和朋友聚會,日子還算過得去,直到某天接到媽媽罹患大腸癌末期的噩耗,他的人生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得了癌症,對本就不寬裕的家庭就像投下震撼彈,雖然男主角和姊姊、爸爸都願意陪在媽媽身邊、分擔醫藥費,事情卻沒有想像中順利。男主角為了賺錢讓媽媽治療,空閒的時間都用來加班,還在下班後接家教賺外快,導致和女友、朋友間的感情出現裂痕。
為適時提供癌友及其家庭的協助,國健署113年補助7家醫院發展「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如有需要輔具、照顧人力或治療期的交通與住宿需求等資訊,甚至是為癌症病患重振旗鼓,再次重返職場,也可以到《台灣癌症資源網》的「找資源」專區(→點我前往),看看有哪些服務項目獲補助可以申請。
更讓男主角崩潰的是,不愛看醫生的媽媽即使罹癌、日漸虛弱,卻還是不願意聽從醫生的飲食建議,寧願相信民間偏方,花大錢吃來路不明的藥、去廟裡「祭改」,多次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沒辦法化療,病情不斷惡化,家人苦勸卻被媽媽當成「頂嘴」!
乳房外科醫師鄭伃書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提醒,如果發現有癌友誤信食療偏方或網路留言,馬上就與其爭執、推翻對方的觀點,很容易造成反效果。畢竟「人都希望被肯定」,較好的做法是先理解病患為什麼會想用這個方法,接著可以使用「也不是不行,只是……」的語句,讓患者感覺到自己有被認同,但是還有更適合的做法建議,會更有機會起到勸導的效果。
看著自己的辛苦錢就這樣像是被丟入水中,男主角也忍不住和爸爸大吵一架,爸爸向姊弟倆道歉,坦言自己年輕時沒有存錢觀念,讓孩子們因為父母生病而跟著受苦,至於沒有阻止媽媽花錢,是因為媽媽病所剩時間不多,與其去醫院治療悶悶不樂,不如讓她開心享受最後時光。
當所有人都知道患者的人生剩下最後一哩路,這時候能夠給予他的就是「支持」,這裡的支持包括精神與金錢,在不會損傷身體、不會傾家蕩產的範圍內,家人的肯定與支持是莫大的安慰。同時還能做的,就是能在意識清楚時,討論是否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或者也可以好好與家人一起討論喪葬事宜、遺願,避免留下遺憾。
後來,媽媽的病情已經惡化到大半天都在昏迷,即便清醒也是胡言亂語、出現譫妄現象,家人們決定不讓媽媽繼續無效的延命治療,拒絕醫院插鼻胃管的建議,轉而讓媽媽住進安寧病房。故事最後,躺在病床上的媽媽笑著和男主角說著小時候的事,還提醒他記得上學不要遲到,讓人看了格外鼻酸。
講求尊嚴死,安寧照護的方式,也可以是病患生命最後的選擇。不過也有很多人聽到「安寧醫療」,立刻將其與「死亡」、「安樂死」畫上等號,但其實安寧照護有多種不同型式,「不插管」也並不代表「不孝順」!
以安寧緩和醫療來說,指的是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的生理、心理及靈性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急診醫師陳志金也曾在《ICU重症醫療現場2》一書中介紹,安寧照護其實是一種以病人和家屬的生命品質為優先考量的醫療手段,能讓患者能少一點負擔、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同時,還可以輔導家屬接受並面對親人離世後的生活。
2009年起,政府也將「住院安寧療護」以及「居家安寧療護」適用對象範圍擴大,納入健保支付項目,例如癌症末期、運動神經元萎縮症(漸凍人)、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失智症)、心臟衰竭、急性腎衰竭等等。
如果到了臨終前不想插管,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在《50+》的文章中建議,我們可以先問問家人,有朝一日如果無法自行進食,是否會願意插鼻胃管?再來深入討論生死的議題,這樣一來,當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才能夠做出符合大家心意的決定。
「抗癌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全家人的事」,罹患癌症後,除了病患本人會受到極大的身心壓力,陪伴的照護者們也是,從住院、化療到出院後照護,往往都是全家人一起分擔治療費用與精神壓力,但其實現在許多管道都有提供癌症家庭照護與生活協助,無論是病患或家屬,只要需要人伸出援手,都可以適時和醫院或相關服務單位提出,減輕癌症為家庭帶來的負擔。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和《山道猴子的一生》裡被虛榮心吞沒的主角不同,《媽媽得了癌症》的主角是一位普通上班族,對工作有許多不滿,但平時偶爾也會與女友約會、和朋友聚會,日子還算過得去,直到某天接到媽媽罹患大腸癌末期的噩耗,他的人生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得了癌症,對本就不寬裕的家庭就像投下震撼彈,雖然男主角和姊姊、爸爸都願意陪在媽媽身邊、分擔醫藥費,事情卻沒有想像中順利。男主角為了賺錢讓媽媽治療,空閒的時間都用來加班,還在下班後接家教賺外快,導致和女友、朋友間的感情出現裂痕。
省思:家人罹癌,有沒有社會資源可以幫上忙?
為適時提供癌友及其家庭的協助,國健署113年補助7家醫院發展「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如有需要輔具、照顧人力或治療期的交通與住宿需求等資訊,甚至是為癌症病患重振旗鼓,再次重返職場,也可以到《台灣癌症資源網》的「找資源」專區(→點我前往),看看有哪些服務項目獲補助可以申請。
更讓男主角崩潰的是,不愛看醫生的媽媽即使罹癌、日漸虛弱,卻還是不願意聽從醫生的飲食建議,寧願相信民間偏方,花大錢吃來路不明的藥、去廟裡「祭改」,多次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沒辦法化療,病情不斷惡化,家人苦勸卻被媽媽當成「頂嘴」!
省思:罹癌的家人不願配合醫院治療,反而誤信偏方,該怎麼辦?
乳房外科醫師鄭伃書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提醒,如果發現有癌友誤信食療偏方或網路留言,馬上就與其爭執、推翻對方的觀點,很容易造成反效果。畢竟「人都希望被肯定」,較好的做法是先理解病患為什麼會想用這個方法,接著可以使用「也不是不行,只是……」的語句,讓患者感覺到自己有被認同,但是還有更適合的做法建議,會更有機會起到勸導的效果。
看著自己的辛苦錢就這樣像是被丟入水中,男主角也忍不住和爸爸大吵一架,爸爸向姊弟倆道歉,坦言自己年輕時沒有存錢觀念,讓孩子們因為父母生病而跟著受苦,至於沒有阻止媽媽花錢,是因為媽媽病所剩時間不多,與其去醫院治療悶悶不樂,不如讓她開心享受最後時光。
省思:在家人生命的最後,該怎麼讓他不留遺憾?
當所有人都知道患者的人生剩下最後一哩路,這時候能夠給予他的就是「支持」,這裡的支持包括精神與金錢,在不會損傷身體、不會傾家蕩產的範圍內,家人的肯定與支持是莫大的安慰。同時還能做的,就是能在意識清楚時,討論是否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或者也可以好好與家人一起討論喪葬事宜、遺願,避免留下遺憾。
後來,媽媽的病情已經惡化到大半天都在昏迷,即便清醒也是胡言亂語、出現譫妄現象,家人們決定不讓媽媽繼續無效的延命治療,拒絕醫院插鼻胃管的建議,轉而讓媽媽住進安寧病房。故事最後,躺在病床上的媽媽笑著和男主角說著小時候的事,還提醒他記得上學不要遲到,讓人看了格外鼻酸。
省思:不想讓臨終家人插管,是不孝順的行為嗎?
講求尊嚴死,安寧照護的方式,也可以是病患生命最後的選擇。不過也有很多人聽到「安寧醫療」,立刻將其與「死亡」、「安樂死」畫上等號,但其實安寧照護有多種不同型式,「不插管」也並不代表「不孝順」!
以安寧緩和醫療來說,指的是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的生理、心理及靈性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急診醫師陳志金也曾在《ICU重症醫療現場2》一書中介紹,安寧照護其實是一種以病人和家屬的生命品質為優先考量的醫療手段,能讓患者能少一點負擔、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同時,還可以輔導家屬接受並面對親人離世後的生活。
2009年起,政府也將「住院安寧療護」以及「居家安寧療護」適用對象範圍擴大,納入健保支付項目,例如癌症末期、運動神經元萎縮症(漸凍人)、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失智症)、心臟衰竭、急性腎衰竭等等。
如果到了臨終前不想插管,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在《50+》的文章中建議,我們可以先問問家人,有朝一日如果無法自行進食,是否會願意插鼻胃管?再來深入討論生死的議題,這樣一來,當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才能夠做出符合大家心意的決定。
「抗癌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全家人的事」,罹患癌症後,除了病患本人會受到極大的身心壓力,陪伴的照護者們也是,從住院、化療到出院後照護,往往都是全家人一起分擔治療費用與精神壓力,但其實現在許多管道都有提供癌症家庭照護與生活協助,無論是病患或家屬,只要需要人伸出援手,都可以適時和醫院或相關服務單位提出,減輕癌症為家庭帶來的負擔。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後如何活得好?身心科醫師:5個練習,照亮家人前先愛自己
- 「全球癌症死亡之首」年奪180萬命!醫:4件事早點做帶你遠離肺癌威脅
- 甲狀腺癌症狀前兆有哪些?一文看懂甲狀腺癌原因與預防之道
- 記者:新聞中心吳旻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