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一定要切嗎?腸胃權威醫師解析2種類差異

很多人做大腸鏡檢查時被告知發現息肉,就會擔心是不是癌前病變,需要馬上切除。但長庚土城醫院副院長蘇銘堯醫師指出,息肉其實分兩大類,有的不一定需要切除。
息肉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
蘇銘堯解釋息肉指的是大腸內壁出現的異常增生,在大腸鏡下可以看到黏膜突出一小塊肉,有的突起明顯有的是平坦型,就像大腸內的小肉塊,大小外觀不一定相同。
息肉的形成原因多數和老化、慢性發炎、以及個人基因體質有關。隨著年齡增長,發現息肉的機會也會增加。
息肉分兩大類 差異在是否癌變
1.腫瘤性息肉(需要處理):
- 腺性息肉
- 絨毛狀息肉
- 高度異型增生息肉
幾乎所有大腸癌都是從這類息肉演變而來,特別是絨毛狀腺瘤的癌變風險比管狀腺瘤更高;若息肉中已有不典型細胞變化,必須積極追蹤。
蘇銘堯補充這些腫瘤性息肉從正常到癌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細胞分化不全→原位癌→進行性大腸癌的變化。
非腫瘤性息肉(多半無需處理)
- 增生性息肉:多見於年長者,老化現象。
- 發炎性息肉:例如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發炎後留下的痕跡。
這類通常不會癌變,只要定期追蹤觀察。
如何分辨?息肉診斷技術提升
要確認息肉是腫瘤性還是非腫瘤性,就是病理切片報告,此外醫師經驗也很重要,目前臨床也有許多新技術可以幫助判斷,包括:
- 使用不同光源照射息肉表面
- 利用染劑染色,觀察黏膜花紋
- 放大倍數大腸鏡(可放大100倍),讓黏膜結構看得更清楚
真實案例:腸道長滿上百顆的多發性息肉症
蘇銘堯分享20多歲女性患者,因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每年定期做大腸鏡,腸道裡長滿數百顆息肉,情況罕見。這類疾病屬於基因缺陷,息肉從小就開始發展。
蘇銘堯說,會先切除大於1公分的息肉,因為這類息肉癌化風險高,並從右側大腸開始,逐步、一段一段清理,不會一次全切,因為這樣傷口多,怕有出血、穿孔的風險。目前這位患者大息肉切除後恢復良好,近兩年幾乎沒有症狀,但大腸內仍有許多小息肉,需要持續追蹤。
怎麼知道是良性還是癌前病變?
息肉要確定是否屬於腫瘤性,關鍵在於病理切片報告。蘇銘堯補充,目前有幾種方法能提高判讀準確度:
- 不同光源照射息肉表面,觀察黏膜細節
- 染劑染色檢查,看黏膜紋理變化
- 放大式大腸鏡,可放大100倍清楚觀察細胞結構
這些技術都能幫助醫師更準確區分息肉類型。
息肉不是每顆都要切
許多人以為息肉看到了就應該全部切除。蘇銘堯說,其實切息肉雖然能降低風險,但也伴隨風險,尤其息肉愈大,出血、穿孔風險就愈高。大腸鏡穿孔率不到萬分之一,但切息肉後風險可能升高到千分之一、甚至1%左右。
此外,每切除一顆息肉都要送病理檢驗,若不分狀況切太多會造成健保資源浪費,原則上:
- 腺瘤性息肉一定要處理
- 非腫瘤性息肉只需追蹤觀察
為什麼要重視息肉篩檢
大腸癌的特點是有明確的「癌前病變」,就是大腸息肉,若只要在息肉還沒變成癌症前就發現、切除,就能大幅降低癌症發生率。
蘇銘堯說,篩檢就算已經有大腸癌,大部分是沒症狀,屬於比較早期(第一、第二期),比例大概佔了60%以上,但是如果是因為有症狀到胃腸科做檢查,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約有20%,所以整體來講,篩檢有它的好處,大腸癌的發生率慢慢開始下降,被肺癌趕過去,變成癌症發生率的第2位。
息肉發現後 多久要追蹤一次?
根據息肉性質不同,追蹤時間也有差異:
- 腫瘤性息肉(腺性/絨毛狀):大多建議每1~3年做一次大腸鏡
- 非腫瘤性息肉(增生性/發炎性):可依照一般國健署指引,45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文、楊依嘉/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 記者:楊依嘉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