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AI浪潮? 葉丙成提推跨域學士

「盼在大學有更多修課彈性,讓學生能先適應AI!」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3日在陽交大論壇表示,很多大學生歷經長年補習,早已失去學習的熱情,教育部希望能在大學推動彈性修課,甚至考慮跨領域學士,盼重燃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陽交大學生賴林鴻建議,老師應與學生討論AI工具的使用範圍,讓學生更熟悉AI。



陽交大3日於交通部國際集思會議中心舉行「高教論壇:AI與人文的取捨,台灣高教的未來與挑戰」。



自主學習因應AI

葉丙成表示,牛津大學2013年曾有論文指出,702種現有的工作到未來會有一半消失,隨著AI發展的還可能更多,在課程難跟上生產應用的速率下,希望能培養學生自主能力,108課綱就是這樣的精神。他說,高中學生因課業要求,需要大量補習,其實學習熱情很容易被消磨,如何讓他們在大學重燃熱情是關鍵。



「在既有領域創新很難,最好加入不同領域的知識!」葉丙成說,大學教授大多只專精自己領域,若要創新最好加入不同領域的學習,而要激發大學生學習不同領域,在修課上就要有彈性。他透露,教育部正考慮仿效柏克萊大學,設立「跨領域學士」,例如在4個領域分別修滿18學分就能獲得學位,「若有自主學習能力,不怕任何未知的新科技!」



討論AI使用範圍

陽交大教務長陳永昇嘆說,許多陽交大畢業學生到業界還是要接受職前訓練,讓學校開始思考學習的安排,近年的「16周+2周彈性學習」就是希望讓學生可以提早實習,或是執行專題。他強調,與其18周課程還是教不完,不如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



「師生之間的溝通要更流暢!」陽交大電子所博士生賴林鴻舉例,大學課程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關鍵,但很多課程都是由老教授上,很多都已經失去熱忱,希望能更加強課程回饋,以利教師調整課程;他也指出,自己也擔任過助教,發現很多學生其實比他會用AI,但大學很多老師卻不允許學生用AI寫作業,也有討論的空間。



需溝通與合作能力

賴林鴻強調,學生希望知道學習知識的目的,還有對未來的幫助與想像,他也建議高中能多保留實驗課,讓學生有機會動手作、激發好奇心,不要都拿來考試。陽交大研究員林孟洲直言,使用AI以外,學生本身的能力也很重要,包括AI的基礎素養、專業研究,還有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能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