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搔抓皮膚爛! 醫建議「日常這樣做」有效控病情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慢性發炎皮膚疾病,可以影響任何年齡層的人,其中又以兒童最常見,與家族史、過敏、免疫系統失調和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等因素都有相關。而異位性皮膚炎對患者造成的困擾不只在於外觀,嚴重甚至會影響睡眠、情緒、生活作息、學業及工作表現。



避免症狀發作 視個人體質與氣候選擇膏狀或乳液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皮膚症狀為乾燥、癢、紅腫和紅疹等,因此建議平時養成使用保濕劑的習慣,可減少搔抓與皮膚被破壞的機會。安南醫院皮膚科醫師陳郁蓁建議,患者依據個人膚況及氣候濕度來選用合適的保濕劑:膚質極為乾燥、或在乾冷冬天,可選擇如凡士林或乳霜類保濕劑等膏狀產品;在潮濕悶熱的夏季則建議清爽型的乳液即可。其次,盡可能遠離誘使發作或惡化的因素,如:氣溫、濕度、衣物材質、特殊過敏原、情緒或心理壓力等。



此外,也應盡量待在氣溫及濕度適中的環境,衣物則建議選擇較為透氣、且對皮膚刺激較小的純棉材質,並避免人造絲類的衣物。



急性發作不要拖 解析常見治療方式



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或較為嚴重時,就需接受專業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陳郁蓁醫師分享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包括:局部的外用藥膏、照光治療及口服藥物,大部分患者都能因此緩解發炎並止癢,讓皮膚得以恢復屏障功能;不過,仍有少數患者經傳統治療後,依然無法控制病情,此時就會建議使用較新型的治療武器,例如:小分子藥物(口服)及生物製劑(針劑)。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三要素 有效控制病情



除了透過適度運動、規律的生活作息等方式調適,異位性皮膚炎的控制與治療還有三大重點:一是患者須持之以恆地使用保濕劑,二是可透過自我觀察或過敏原檢測,找出個人過敏原以避免各種易誘發的因素,三是及時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以接受最合適的治療,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併發症,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如何戰勝異位性皮膚炎? 「醫病共享決策」助醫病找到正確治療方向!

「異位性皮膚炎」狂抓恐致傷口惡化、感染! 醫教1招有效控制病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8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