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穩定血糖遠離中風風險! 健康族群、糖尿病患者、中風患者如何正確控糖?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血糖控制不佳不只會有糖尿病,還會影響血管健康,增加中風的機會。中風對於個人、家庭、社會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若要遠離中風威脅,維持血糖穩定是重要的關鍵之一。
不過,民眾該怎麼做才能預防風險?已經中風過的患者,又該如何控制血糖避免再次中風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神經科主任陳俊鴻、高雄長庚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林宏昇一一說明。
血糖太高容易導致中風 血糖與中風風險有何關係?
血糖太高對身體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傷害,陳俊鴻主任表示,高血糖會對細胞造成毒性傷害,而且它會降低免疫力,還會導致類似慢性發炎的反應,種種因素加成,就有較高機率產生動脈粥狀硬化,進而血管阻塞導致中風。
根據相關證據,高血糖可能導致更高的中風風險,林宏昇主任指出,糖尿病患者中風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1.5-4倍,約有2-4成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可能會發生中風,中風患者中也有4-5成左右有血糖問題。另外,不論是中風急性期或慢性期,血糖太高都會讓中風程度較為嚴重,也會導致患者較容易產生二次中風。
臨床上,因血糖控制不佳而中風的患者也不在少數。陳俊鴻主任提到,近期有位40多歲肥胖女性,本身患有糖尿病且未按時服藥、因工作關係又以外食為主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再加上以往錯誤認知以為年紀大、男性才容易中風,她還年輕又是女性應該風險很低,沒想到今年8月就因中風而住院就醫,而且她的症狀並非常見的手腳癱瘓、無力等情形,而是眼睛無法正常移動、看東西會變成兩個(複視),且四肢感覺異常而不自知。
健康族群如何預防? 醫師建議先從「生活型態」介入
中風的影響層面甚鉅,除了會影響手腳的運動與感覺、眼睛活動與視力外,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提醒民眾千萬不要等到事件發生後才驚覺預防的重要性。針對一般健康的族群,林宏昇主任表示,可採取初級預防,從「生活型態」介入,包括飲食管理、運動習慣、體重控制等,另外也要定期健康檢查確認血糖、血脂與血壓等各項指標,建議每1-3年做一次。
陳俊鴻主任也提醒,如果家人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代表自己可能有較高的發病風險,更應定期檢查追蹤,若已是糖尿病前期就必須開始多加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飲食控制、保持運動等。
除了飲食、運動 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這些」預防
但如果已經被診斷是糖尿病,除了要從生活型態介入外,陳俊鴻主任表示,也要依照醫師處方按時服藥,有副作用產生時應與醫師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藥物,而且也要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藥物療效、使血糖問題持續獲得良好控制。
林宏昇主任表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建議控制在將近100 mg/dL左右、飯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80 mg/dL以下、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建議已經被診斷有糖尿病而且有使用藥物控制的民眾,初期應每3個月做一次檢查,確保血糖值穩定控制於目標範圍內。
除了定期追蹤血糖值外,陳俊鴻主任提醒,由於罹患糖尿病長期也會影響腦部、心臟、腎臟、末梢神經等,因此建議患者也需針對上述問題個別進行檢查,像是若擔心中風風險,就會建議做腦血管超音波以了解顱內血管、頸動脈等有沒有狹窄或斑塊的情形,做神經傳導檢查以了解是否有末梢神經病變,如果發現異常便需及時處理。
另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壓等共病,林宏昇主任強調,糖尿病的控制不只要從生活習慣、運動習慣、飲食習慣、藥物方面下手,其他共病的同時控制也非常重要。
留意中風警訊及時就醫 中風患者更要落實血糖控制
藉由三個小動作「舉手、微笑、說你好」來測試是否已發生中風,若其中一項做不到就有可能是中風。陳俊鴻主任表示,民眾應謹記「FAST」口訣,Face(微笑時嘴巴歪斜、沒有對稱)、Arm(雙手無法平舉10秒)、Speech(說話時含糊不清)、Time(記下發作時間,並立即撥打119送醫治療),及時發現中風警訊儘早就醫治療。
不過林宏昇主任提到,針對心血管高風險族群,只要發現之前沒有過的且又是突然出現的症狀,如:突發性頭痛、視力模糊等,也應警覺有可能是中風,必須盡速就醫。
而針對曾中風的患者,林宏昇主任認為,需透過「整合型照顧」控制血糖避免二次中風、訂定飲食計畫減少高升糖食物、一週至少要有15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並應控制體重、規律服藥、定期抽血追蹤,同時在家也應定期監測自己的血糖值,將數值記錄下來與醫護人員做完整討論。
陳俊鴻主任表示,已中風過的患者需更加嚴格控制血糖,臨床上會希望這群患者落實血糖控制,達到臨床所要求的正常標準,甚至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6.5%以下,以預防二次中風的發生。
良好的血糖對於中風的控制相當重要,更多中風相關資訊可至台灣腦中風學會民眾衛教專區了解:
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延伸閱讀】
【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年輕人腦中風機率上升,恐造成腦部損傷和失能 從運動、飲食降低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66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