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高溫熱浪來襲!中暑、熱衰竭、熱傷害差在哪?教你中暑急救5步驟

夏季天氣炎熱,全台熱浪來襲!中央氣象局預報,6月底前有可能突破38度高溫,各地中暑、熱傷害等意外也頻傳。根據衛福部統計,光是今年6月已有460人因熱傷害就醫。家醫科醫師表示,近年因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讓熱傷害風險更加上升,而熱中暑、熱衰竭都是熱傷害症狀的一種,提醒民眾留意預防及急救方法。

中暑、熱衰竭、熱傷害哪裡不同?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熱傷害是因體內熱累積,使人體調節功能失去控制,導致脫水、皮膚乾燥等各種身體損傷的總稱,包括熱中暑、熱衰竭,其中又以熱衰竭最為常見。兩者過程中也可能同時出現熱痙攣、熱昏厥等症狀。

柳朋馳說明,造成熱衰竭的主因常是汗流太多、水分太少,導致電解質失衡所造成,屬於較輕度脫水的熱傷害疾病,也可視為中暑前的前兆。當人體體溫達到38度,並出現過度出汗、口乾、噁心嘔吐、暈眩、虛弱、滲冷汗等不舒服症狀,但意識尚保持清醒時,就是熱衰竭症狀。

「若出現熱衰竭症狀,需進一步嚴防中暑,應立即到陰涼處休息,補充電解質和水分,使身體降溫,以避免進一步惡化。」柳朋馳強調,至於中暑,雖然比起熱衰竭較少見,但體溫恐已飆到攝氏40度,血壓心跳皆不穩定,屬於較嚴重的熱傷害急症,一旦發生可能導致休克而危及性命。



戶外工作者熱傷害死亡率高20倍

哪些人應特別小心熱中暑、熱傷害?柳朋馳指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而戶外工作者和一般人相比,熱傷害造成的死亡率恐增加20倍。其中,熱傷害高危險群包括:

  • 嬰幼童
  • 65歲以上的長者
  • 慢性病患
  • 服用藥物者
  • 戶外工作者
  • 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 過重及肥胖者


3招預防熱傷害

如何預防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熱傷害防護」3招,包括穿著涼爽的衣服材質、待在室內通風處,適度休息及定時定量補充水分,切勿短時間內補充大量的冰水,並時刻注意身體狀況:

  • 保持涼爽:穿著寬鬆、涼爽的淺色衣服,適時開窗通風、搭配電風扇,使室內空氣流通。冷氣溫度建議設定在26~27度,搭配電風扇可盡快達到室內降溫效果;選擇有冷氣的公共場所,避免悶熱環境。
  • 補充水分:水分佔人體約70%,應定時定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因為口渴時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應避免瞬間大量補充水分或冰水,以免造成身體不適,且不要用酒精及含糖飲料取代。
  • 留意氣象高溫警訊:盡量避免於早上10點至下午2點的高溫時間外出,如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如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務必立即設法降低體溫、移至陰涼處,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立即就醫或請人協助撥打119送醫。


中暑急救5步驟

萬一熱中暑該怎麼辦?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也提供中暑急救方法,若發現周邊的人出現體溫高於攝氏40度,且出現脫水、肌肉痙攣、情緒不穩、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等,疑似熱中暑症狀,應盡快用5步驟「陰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將患者的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

  • 將患者移至蔭涼通風處
  • 鬆脫患者衣物並平躺休息
  • 若有熱痙攣的抽筋情形,適度將抽筋的肌肉拉長伸展,可用毛巾或海綿泡水浸濕,擦拭其身體及搧風散熱
  • 在患者意識清楚狀況下,提供電解質飲料及水分補充
  • 盡速送醫

  •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