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頭暈想吐恐「濕邪上身」!中醫10招「除濕大法」幫身體排水

昨晚的一場大雨,讓整個城市降溫了不少,也代表著台灣正式進入梅雨季,在這個濕氣重的環境下,房子也跟著濕答答,屋子濕氣重,還有除濕機可以用,但濕氣上身該怎麼辦?《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中醫師建議梅雨季的養生去濕方法,用熱水泡腳出汗,適量喝薏仁、綠豆湯都是好選擇。

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許禎育表示,中醫醫治除濕主要治療3大方向,第1是幫助身體發汗;第2是健脾,因為脾主運化,是幫助水分代謝的重要器官;第3則是利小便,讓水分排除正常。以下提供身體除濕10招。



第1招:適當運動,有助發汗

運動可以幫助排汗,是夏季除濕寒的好利器。可知道流汗之後,皮膚溫度平均可以降約攝氏4度左右,所以經常流汗的人,通常也比較不會怕熱;相反的,汗流得少的人,不僅怕熱,濕氣也重。

許禎育特別提醒,若想透過運動幫助發汗,建議微微出汗即可,因為適度的流汗有助陽氣的升發,但汗流浹背、大汗淋漓反而就傷身了,除了容易流失電解質外,因毛細孔打開,一不小心吹到冷風,寒邪就入骨了,很容易感冒。建議夏天可以選擇清晨或傍晚,不那麼熱的時候做點有氧運動、健走、瑜伽、太極等有點喘,微微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增強水分代謝。



第2招:適當補充發汗的食材

一些溫熱的食物,有助身體的發汗除濕。譬如熱辣辣的薑湯,最適合不小心淋雨過後,祛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又或者不小心受寒時,用熱水沖幾段蔥白,去除寒氣。但醫師提醒,體質燥熱的人不宜過量食用。



第3招:泡腳

可利用攝氏40度的溫水泡腳,加速血液循環,幫助身體發汗、去濕氣,若能加幾片紫蘇葉或是霍香,去濕效果更好。



第4招:不吃燒烤炸辣、重口味

脾胃攸關營養與水分代謝,最好的方法就是飲食清淡、營養均衡。如果吃得太鹹,鈉攝取過多,容易水腫,加重濕氣聚集;而不易消化的燒烤炸辣等食物,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不利脾胃健康。



第5招:避免喝冷飲、冰品

中醫認為,生冷的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譬如西瓜、苦瓜、白菜等,會使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連帶影響脾的運化。英國一篇研究就指出,長期喝冰水,會使身體運作功能會減緩15 %,阻礙脾胃化濕的能力。

特別是運動後,很多人喜歡喝大口冰水,這個壞習慣最容易導致濕痰的體質,應該改喝溫開水,因為溫開水可以溫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攝氏1度,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至20%,有助促進體內循環、幫助消水腫、排廢物。另外,夏天游完泳,也別忘了喝杯溫水,抵禦濕氣的入侵。



第6招:不吃甜食

「甘入脾」,適量攝取味甘的食物能為腸胃帶來能量,幫助消化吸收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但是,如果吃多甜食,會使脾胃功能異常,運化能力不好,久了就形成痰濕、痰濁,誘發呼吸道等問題。



第7招:適量喝綠豆湯

針對體內濕氣重的民眾,許禎育建議,不妨喝些具有除濕、清熱、消腫的「綠豆薏仁湯」,各食材以一比一的比例熬煮,依個人口味加些冰糖。



第8招:喝荷葉茶

針對火氣大、早上起來眼屎很多等症狀,許禎育建議煮荷葉茶,可依個人喜好加點冰糖,或加決明子、金銀花各5克,以達祛濕、清熱、利尿、消暑之效。



第9招:適量吃山藥薏仁芡實粥

將薏仁、芡實、山藥去皮切塊洗淨後,與小米或白米以滾水烹煮成粥,視個人口味增減即可,有助養脾胃,達到去濕的作用;針對氣比較不足的人,可以加點枸杞、紅棗。



第10招:喝紅豆薏仁湯

薏仁和紅豆二者一起熬湯喝,有助清除體內濕氣。這個食療方除了最基本的兩味食材,還可以有些變化,譬如體質偏寒的民眾,可加點溫補的桂圓、紅棗等;失眠的人可以加點蓮子或百合,有助安神;痛經的女性,可以去掉薏仁,加薑片、紅棗、黑糖等,緩解疼痛。

延伸閱讀:
「這3種薏仁」其實無法消水腫!營養師1圖教辨別 這1款營養價值多一點
不只感冒!醫示警:下雨易誘發「4大呼吸道疾病」 有效預防方式曝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