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孤單一個人,和別人相處又覺得累⋯心理學家教你「與孤獨相處」

你覺得自己孤單嗎?很多人把孤獨等同於孤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很大區別。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於《恰如其分的孤獨》一書中,以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豐富的諮詢經驗,剖析孤獨感從何而來,以及如何擺脫負面孤獨感,幫助讀者學會肯定自己、瞭解內心真正的需求,走出自我內耗改善人際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孤單與孤獨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指出,人一生下來就要面對3件最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生命的意義,第二件是存在性孤獨,第三件是對死亡的恐懼。我們暫且放下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先來弄清楚什麼是存在性孤獨。

存在性孤獨並不是指實際的寂寞、孤獨,也不是指一個人內心中的孤寂荒蕪,而是我們每個人作為單獨的個體所存在的、與其他生命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簡單來說,當我們從媽媽的肚子裡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人與我們是一樣的。這種先天的差異,就註定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與我們感同身受,也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地瞭解我們、理解我們和共情我們。就好像莊子的那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但是,這種孤獨也並非完全無法解決和克服。解決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與其他人建立連結,尤其是建立深度的連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密關係。當有人能在某些事情上給予我們些許回應時,我們的孤獨感就會減少一些。



很多人把孤獨等同於孤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孤單,更多說的是外在的形態,而孤獨則是說內在的感受,最明顯的區別體現在:孤單是沒人理我,而孤獨是沒人懂我。

舉個例子,假如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場合,發現這裡所有人都在熱鬧地狂歡,唯獨你沒有參與其中。你非常渴望能有人關注你,看到你的存在,或者熱情地將你拉入他們中間,但他們都沒有這樣做。這一刻,你會感到特別孤單。這種感覺就像你在深夜想找個人說說話,可翻遍手機通訊錄裡的所有人,卻發現無人可訴,只好獨自感懷。

而關於孤獨,心理學家榮格說:「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自己最重要的感受。」你跟伴侶每天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卻不能敞開心扉跟對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也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兩個人形同陌路,沒有任何有效的交流,每天只能重複一些關於「吃飯」、「睡覺」等簡單乏味的對話。

遇到困難或者感到心情不好時,對方也不理解你、安慰你,你只能自己默默承擔。這一刻,你會感到特別孤獨。在喧囂嘈雜的世界中感到孤單或孤獨,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的一種情緒體驗,這與你認識多少人沒關係。就算有人陪你一起看電影、一起吃火鍋,但陪你的人你不喜歡,做的事情你不感興趣,那麼你仍然會感到孤獨。



孤獨的3種類型

我的一個朋友曾跟我說:「你知道嗎?我有時明明身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當中,可仍然感覺很孤獨。不僅如此,我還經常會感到失落,甚至會感到挫敗、羞恥和絕望。周圍那麼熱鬧,我卻完全像個局外人,根本無法融入其中。」

我的另一個朋友卻告訴我說:「我下班後就想回家安安靜靜地待著,沒有人打擾,在家裡做做飯、看看電視,感覺好愜意。」在你看來,這兩個朋友誰是孤獨的?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第一個朋友是孤獨的,第二個朋友並不孤獨。實際上,他們都是孤獨者,只不過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

一般來說,孤獨可以分為3種類型:自我封閉性孤獨、被動孤獨和主動孤獨。

自我封閉性孤獨,也叫自我隔離性孤獨,它的主要表現是性格自閉,不會主動抓住機會,也不會主動跟人產生關聯,不願意展開社交,只想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環境裡。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不願意跟人打交道,他們會說:「我跟那些場合裡的人格格不入,不是一路人。」「他們的活動跟我沒關係,我不想參與。」

有些時候,即使別人主動跟他們打招呼,或者想跟他們敘敘舊、談談心,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很辛苦的應酬。他們更願意一個人待在一旁,但內心又時常感到孤獨。

關於被動孤獨和主動孤獨,我再舉兩個例子你就理解了。一個週末的下午,午睡醒來的你發現窗外暮色昏沉,房間裡空空蕩蕩,寂然無聲。你四處摸了摸,在枕頭下找到了手機,螢幕亮起,沒有一條訊息,那一刻你感覺仿佛被這個世界拋下了。你倍感孤單,甚至有一些失落和無助。雖然你感覺孤獨,但不安於孤獨,總想逃避孤獨。

同樣是在一個週末的下午,你一個人關上房間的門,坐在透亮的窗前,捧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讓自己徹底沉浸在文學的世界裡。同樣是你一個人,但體會到的則是積極甚至極致的享受。這種安於孤獨的狀態,也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獨,恰到好處的孤獨。

有人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當我們看到他人都處在關係之中,只有自己身處其外時,內心就容易生出一種羞恥感。而如果我們不能把完整的自己表達給別人,即使與他人建立了連結,這個連結也只是部分連結,並不完整。沒有建立連結的部分同樣會讓我們產生羞恥的感覺,因為這部分是我們沒辦法展示給他人的,是我們想要藏起來的。這時,我們就會有一種被動的孤獨感。

也有人說,孤獨是最大的自由。相比於熱鬧和喧囂,有的人更喜歡一個人獨處時的輕鬆,即使有些乏味,也不會感到不安。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自願選擇的獨處,是在遠離無效社交,甚至是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極致享受。因為自己想要,所以選擇孤獨。這就是一種主動孤獨。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孤獨不太容易給人「享受」的感覺,更談不上是較高層次的生命狀態,反而會帶來一種不安的,或者說不舒服的體驗。如果你也有此感受,那或許恆常穩定的客體還未在你的內在形成,此時,接納這種不安,將是你接下來的功課。



讓人感覺孤獨的行為

很多人喜歡看喜劇,喜劇演員在台前為觀眾送上歡樂,但在幕後,這些喜劇演員中有不少都是憂鬱症患者。世界著名喜劇演員卓別林就曾講過這樣一則笑話:「有個人得了憂鬱症,去醫院看醫生,醫生告訴他『最近我們城裡來了個特別有意思的小丑,全城的人都去看他,被他逗得開心得不得了,我建議你也去看看他』。結果這個人說『我就是你說的那個小丑呀!』」

喜劇演員能讓那麼多人快樂,自己不是應該更快樂嗎? 為什麼會患上憂鬱症呢?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只是喜劇演員光鮮亮麗、精力充沛的一面而已,背後的他們其實是很孤獨的。我們必須承認,人的所有情緒都需要被看見、被表達,而喜劇演員在表演中需要把真正的、有情緒的自己隱藏起來,成為一個只能笑、不能哭,並且還要把別人逗笑的小丑,一邊誇張地表演,一邊又清醒地旁觀著癲狂的自己。而當一個人不能做自己的時候,痛苦就會隨之而來。

不管是喜劇演員,還是普通人,有時都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行為,也有人將其稱為雙重性格——在外面時跟人嘻嘻哈哈,好像是團隊裡的氣氛擔當,回到家後就想一個人待著,覺得身邊所有人對自己來說都是累贅。這雖然會滋生孤獨,但已被社交耗光了精力的我們又不願意主動去打破這份孤獨。頻繁地在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切換,讓我們感覺孤獨而疲憊。

除了以上的表現外,還有一些讓人感覺孤獨的行為,我總結了一下:

  • 把自己藏起來讓人感覺孤獨:在工作時,我們需要面對很多人、很多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有時甚至還帶有某些表演的成分,目的就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把事情做好。但是,每個人也都有自己不好的一面,這一面就是我們不想被人看到的、只能自己體會的一面。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把自己隱藏起來,正因如此,我們才會感覺孤獨。
  • 與外界對立讓人感覺孤獨: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我們時刻防備,這會讓我們和他人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舉個例子,在我第一次離家獨自生活時,我的母親跟我說:「外面壞人很多,獨自在外一定要小心。」當我認同了母親這句話時,我會帶著一個「壞人」的濾鏡來看待這個世界,這時我會與他人處於對立的狀態。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每個人都想獲得優越感。但有一個關鍵點在於,很多人往往會通過勝過他人而獲得一種優越體驗。這種優越感發生在大大小小的競技比賽中,也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小事裡,他們希望自己能贏,能超越所有人,凡事都要爭輸贏爭對錯,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樹立很多的「對手」、「敵人」,不知不覺就與所有人站到了對立面。

阿德勒還告訴我們:「專橫的背後是懦弱,優越感的另一面是自卑。」優越感的另一面所對應的,恰恰是一種自卑情結。擁有自卑情結的人,大多數都是孤獨的,因為他一直處於一種與他人比較的狀態中。當一個人拼命地想要證明自己、想要贏過別人時,你就會知道他的自卑感有多強了。


8月夯運動!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發送訊息「台灣選手加油!」給小編,點取連結下載「全身復健運動|懶人包」,一起動起來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 記者:本文摘自/恰如其分的孤獨:在關係中自由進退,獨處不孤單,群處也不落寞/啟示出版
  • 更多健康新聞 »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