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全校第一不用高IQ!國小老師授「習慣養成法」先培養2種心態
成為全校第一不用高IQ
還記得我國三時,班上的班長瑾熙是一個勤奮又正直的學生。瑾熙每天都比其他人更早到學校,打開教室所有的窗戶並熱烈歡迎班上的同學。在課堂上,當別的同學都不知道答案、不敢看向老師的時候,她會用清亮的聲音大聲回答;在下課時間,她會模仿喜劇演員,為班上的同學帶來許多歡樂。
有天我和瑾熙一起念書,當時距離考試還剩下一個星期的時間。我那時才要開始念書,不過她卻似乎已經複習完了、對考試內容十分熟悉,只是想再多看幾次而已。
我因為考試近在眼前而感到焦慮,再看到她這麼從容不迫的樣子,於是有點生氣地問她:「上課內容你都已經讀過好幾次了,為什麼還要一看再看呢?」她停下手中的筆,猶豫了一下對我說:「我的頭腦不太好,所以需要比其他人複習更多次。我的IQ只有110,我其實很羨慕你。」
瑾熙說,她也是被班導師叫到辦公室才知道智力測驗的結果。那天她知道自己的IQ只落在平均值的時候也很失望,可是更讓她難過的是班導師的表情和語氣。
瑾熙從那天起就下定決心,只有普通智商的自己如果想要超越平均值,就需要付出比其他人加倍的努力。她堅定地相信只要認真念書,一定可以超越IQ上的界限。和我這種以高IQ為藉口而不努力的人相比,瑾熙真的很了不起。
1個星期後,瑾熙在期中考試獲得了全校第1名。從那之後,一直保持在全校前3名,也因為出色的領導能力而被推選為學校的學生會會長。後來她更以優秀的成績考上首爾大學法律系,現在的她已經是一名律師,任職於一家知名的律師事務所。
在瑾熙的生命中,智商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她比任何人都更加勤奮,不但擁有堅定做到底的決心,也能夠在朋友暗中嘲笑她是書呆子的時候,以微笑來回應。
藝術、數學、空間感、體能上的天分等等,都很難忽略遺傳的影響。我們會把這些智商延伸出來的各種才能稱為「天賦」,並用羨慕的語氣形容這是「與生俱來」的。
針對智商能否改變所進行的探討,到現在仍然眾說紛紜。根據內隱智力理論分為固定理論和增長理論2種,那麼哪一種理論對學習有更正面的影響呢?
如果相信智商是固定的,人們往往會害怕被評價為低智商,而選擇儘量避免置身在艱難且具有挑戰性的情境中,這樣的人也喜歡在和別人比較的過程中設定學習目標,像是希望自己可以超越某某人或拿到第一名等,而且傾向選擇可以保證成功的簡單任務。以結果來看,這類人選擇的學習方式更重視可見的外在結果,而不是真正深入地學習。
相對地,相信智商可以改變的人,更容易擺脫和別人比較的心態,追求讓自己滿意的學習方式。換句話說,他們比較和競爭的對象是「過去的自己」,因此他們也會更加積極尋求真正的學習。
相信智商可增長,學業成績會提升
有一項有趣的實驗和固定理論有關,在測驗前先讓某一組60~80歲的受試者閱讀一篇關於「衰老對記憶力的影響有多大」的報導文章,接著再進行記憶力測驗,結果平均的達成率是44%。在相同條件下,另一群對照組的受試者沒有看這篇報導便直接進行測驗,最後平均的達成率則是58%。
這個實驗結果顯示,「或許我就是這樣」「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的心態,可能會影響到智力或體能測驗這種一次性的測驗結果。
「IQ很低所以學不會」「據說女生數學都不太好」「只有那些特別有天分的孩子才擅長運動和藝術」⋯⋯這些在無意識中相信固定理論的信念,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呢?我們都需要回頭檢視自己是不是基於固定理論,才在言語上和行動上告訴孩子「你是女生所以才學不會」或「你頭腦不好才做不到」這類的話。
「我在學校重新做了一次智力測驗,結果IQ是130。看來只要努力念書,IQ也是可以提升的。」這是上高中後瑾熙告訴我的。沒錯,智力不是固定不變,它可以藉由努力提升,也會隨著年齡變化。
但不論IQ是固定還是變動的,我都確信它並不是影響瑾熙學業成績的主要因素。對我們來說,智商到底是一種固定能力還是可塑能力其實並不重要。真正更有意義的事實是:「只要相信智商是具有可塑性的,就能提升學業成績的表現。」
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卡蘿.杜維克將相信智商可以增長的人、也就是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和不相信的人分成兩組,針對他們的學業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相信智商會增長的學生,成績都會逐漸提升。
是要讓智商增長比較容易,還是改變心態比較容易?當然,改變心態是更容易的。在購買一些昂貴的教具之前,不如先改變心態吧!這不需要另外花錢,非常值得一試。
成功是由態度和習慣決定的
我在國小教書已經17年了。如果連大學時期教小孩的時間都算進去的話,教學時間已經超過20年。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當時我父親的事業突然破產倒閉,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小小的雅房裡住了好幾年。因為家境困難,所以我從大學學費到生活費都是自己當家教賺來。幸好我的教學聲譽還算不錯,整週都沒有空檔,每天都有2~3堂的家教課。
我的家教課,大部分都是由2~6個學生一起上的小團體課模式,也因此讓我教到了很多個性和特質都不同的國、高中生。每個學生來上家教課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因為母親要求,有的是覺得某個科目很困難而主動向父母拜託,也有的是跟著朋友來的。
學生的上課態度和表現也大相徑庭。理解能力快和記憶力強的學生通常都能跟上課程,我原本預期這些學生的考試分數也會比較高,可是結果經常出乎意料。每當這種時候都讓我產生疑問:明明理解得很快、記憶力也很好的學生,為什麼成績會不好呢?
另一方面,有些學生總是說自己不太能理解概念,拜託我一再解釋。但神奇的是,這些學生的成績往往考得比我預期的還要好,讓我十分驚喜。優越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並不能保證學業方面的成功,反而是那些理解力或記憶力不強的學生得到更高的分數。上著同樣課程的孩子,考試的結果卻和我設想的不一樣,這讓我非常困惑,因為當時的我認為理解力和記憶力都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還記得有一個家教學生瀚星讓我非常喜歡、也印象深刻,當時他還在念國中二年級。我回想起和瀚星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上課的樣子、交作業的品質、認真學習的態度,還有上課前的準備工作等等。那時候的瀚星在學業表現上並不是很出色,但是上家教課時他從來沒有遲到過,總是提前20分鐘到,預習今天要學的內容。
他會主動整理出自己的錯題筆記本,也會自己規劃並執行學習進度。如果我講到他不懂的概念,都會主動問很多次。遇到他覺得很難回答的問題時,也會把題目寫在筆記本裡,不斷練習直到清楚了解答案為止。後來瀚星在大學主修工程學,現在已經是一家擁有數十名員工的科技公司執行長。
正如前面提到過的,並不是只有從名校畢業、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且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才能算是成功的人生。我認為,像瀚星這樣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目標明確、快樂地過生活,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想想我們生活周遭那些享受成功生活的人吧!請記得,他們之所以出眾並不是因為他們都擁有超群的頭腦,而是因為他們在生活的態度和習慣上與眾不同。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