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器官長腫瘤!出生17天就確診⋯單身女醫收養罕病童:沒人比我更適合

現在7歲大的男童「柴柴」,在一出生僅17天就確診罹患罕見結節硬化症與多重障礙疾病,因此遭受父母虐待,多次進出住院,收治他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主任王杏安,在治療過程中被柴柴的笑容融化,雖單身未婚卻下定決心收養柴柴,歷經3年的繁瑣程序,終於在去年成為合法母子。

「這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當他的媽媽!」王杏安表示,她為了收養罕病孩童放棄婚嫁,在正式收養柴柴後,更能從家長的角度,以同理心來看待病童們的用藥治療,罹患結節硬化症的孩子非常辛苦,小小身體卻要忍受有如不定期炸彈的抽筋癲癇,若未及時確診用藥治療控制病情,將會影響日後認知功能及動作發展。

王杏安說明,醫療團隊在柴柴2個月大時就開始用藥控制,他需要每天餵藥,一旦停藥,癲癇復發機會很高。另外,柴柴還合併僅有單顆腎臟的問題,在照護上要注意發展遲緩,需運用早療課程,以功能性訓練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目前柴柴已經7歲,活動能力、認知功能也一天比一天進步。



結節硬化症恐全身器官長腫瘤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是一種會影響多種器官的罕見疾病,主因為體內控制細胞生長的煞車基因異常,導致神經組織細胞與髓鞘形成不良,使身體多處出現結節般的小腫瘤,甚至長在臉上、四肢影響外觀。

「統計顯示,每6,000名新生兒中約有1名可能罹患結節硬化症,推估全台患者超過3萬人,但健保資料庫登記個案僅792人,顯示仍有許多病患未被確診。」蔡政道說。



罹病會影響智力、發展遲緩

蔡政道說明,結節硬化症病徵多變,雖然結節多為良性腫瘤,但會影響全身器官組織,在胎兒、嬰兒、兒童、青春期與成年等不同成長階段,都可能持續出現新病灶。若病灶發生在腦部可能造成癲癇,影響智力與發育;發生在腎臟會導致腎功能低下、出血,嚴重恐需洗腎;發生在肺臟,可能導致咳血、氣胸。

蔡政道指出:「有部分病童在胎兒時期,心臟或腦部已長出腫瘤;兒童時期則開始出現異常白斑;青少年時期會長出容易被誤以為青春痘的皮膚血管纖維瘤、還會有鯊魚厚皮般的粗糙皮膚、腎血管肌脂肪瘤,被暱稱為『小瓢蟲』,除了外觀變化,最擔心造成頑固性癲癇,若未能及時控制,可能影響智力與學習能力。」



結節硬化症4大典型症狀

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常務理事魯賢龍表示,結節硬化症較為明顯的徵象是:

  • 臉部皮膚出現血管纖維瘤或額頭斑塊
  • 指甲邊緣有纖維瘤
  • 身體上有3個以上的脫色斑
  • 臉部或身上有較為粗糙的鯊魚皮斑

魯賢龍提到,結節硬化症病童在學習道路和人際交往上,會比一般人面對更多障礙,協會不僅提供病友家屬們醫療資源的協助,也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及鼓勵,希望讓社會大眾藉此瞭解、關心結節硬化症相關照護知識,提供病友關懷。

王杏安醫師收養結節硬化症病童的故事,也讓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深受感動。她指出,政府會協助面臨經濟困境的罕病家庭,提供病人更多照顧,「2025年行政院已編列罕病、血友病專款180億元,另外撥20億元公務預算到健保基金,來挹注罕藥費用,以減輕病患家庭的負擔,保障罕見疾病患者權益。」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