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總是缺乏安全感?心理諮商師教「自問2問題」化解焦慮不安
為什麼會有「不安全感」?
小萍一結束會議,拿起手機,發現有10幾通丈夫阿文的未接來電,立刻緊張地回撥給阿文。「喂,為什麼剛剛我打電話給你,你都沒有接?」聽到阿文的質問,小萍緊張地說:「因為剛剛我在開會,手機關靜音⋯⋯」
話還沒說完,立刻被阿文打斷:「你不是說會只開1個小時?現在你回電都1個半小時了!每次你都有理由,要不手機不接、訊息不看不回⋯⋯當初我們要結婚時,你不是說,你要幫我療癒我的傷口,要成為一個讓我有安全感的妻子嗎?可是你不接電話、不回訊息,這樣怎麼讓我有安全感?這就是你說你愛我、要求要我信任你的表現嗎?你根本就不重視我⋯⋯」
小萍在電話的另一頭,安撫著阿文:「我當然是愛你的啊,只是開會會開多久,不是我可以決定的⋯⋯」一邊說著,小萍忍不住一邊在心裡嘆了口氣。
認識阿文之前,就知道他被前女友狠狠劈腿、分手的事情,聽到阿文說起自己的受傷與難過,當時的小萍很心疼他,希望自己能夠療癒阿文的這段傷。因此,小萍總盡量配合阿文的要求,不管是報備行蹤、盡量避免漏接阿文的來電等等,希望能夠藉此建立阿文對自己、對這段感情的信任感。
認識不到半年,兩人結了婚,原本覺得「結婚」應該會讓阿文更覺得安心,沒想到結婚之後,小萍發現阿文的不安全感大爆發,不但拚命查勤、對小萍提出許多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會讓小萍覺得,阿文的這些不安全感,都是小萍造成的:「因為你沒有回應我的需求、你忽視我!」
面對阿文可說是如無底洞般、永遠無法滿足的需求,結婚不到半年的小萍,覺得好累好累,在這樣的生活中,只有疲累、焦慮跟害怕,根本感覺不到愛;但面對阿文巨大的指責:「都是因為你,我才那麼沒有安全感」,小萍也忍不住懷疑自己:「他的不安全感,是不是真的是因為,我根本做得不夠?」
如果你身為一個時常感覺到不安、沒有安全感的人,或者,你的另一半就是這樣的人,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會有不安全感?」難道真的是另一半/我,做得不夠,所以對方/我才會有不安全感嗎?
實際上,如果你的伴侶,或是你自己,是一個很容易不安的人;很多時候,這些不安全感,不一定跟別人做了什麼有關,而是跟自己有關。
根源於內心深處的不安
這種根源於內心深處的深層不安,時常與我們自己「對世界、對他人和對自己的看法」有關,而不一定與「對方的行為表現」有關。因此,關於不安全感,我們需要先討論:「你是怎麼看待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的?」
當然,我們過往的經驗,可能會影響我們對自己、他人與世界的看法。例如前例中的阿文,在被前女友背叛、劈腿之後,或許因為這次的創傷經驗,而形成對這世界、對伴侶關係的不安全感。他可能會認為:「我是會被拋棄的,別人會欺騙、背叛我,甚至離開我;這世界上沒有真的可以信任而不變的關係。」
如果阿文沒有好好處理這次的創傷經驗,可能會使得他容易將這些不安全感、害怕被背叛,甚至覺得「另一半一定會背叛我」的感覺,投射到之後的伴侶關係,引發阿文在關係中極大的焦慮感。
如此,只要之後的伴侶,如例子中的小萍,一不小心做出會讓他「聯想起」過往受傷經驗的事件,就如同按下阿文的「情緒鍵」,就會讓阿文「焦慮不安」的情緒大爆發,於是覺得都是對方的錯,自己才會這麼沒有安全感、這麼擔心焦慮。
舉個例子說明:
如果,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傷口,碰一下,你可能只有微微的感覺,不會覺得痛,也不會有很大的反應;但是,如果你身體的某些部分已經受傷,一直都沒有癒合,只要別人輕輕碰一下、撞一下,你可能就會痛徹心扉,甚至可能會因而對別人生氣,認為都是別人造成自己這麼痛。
但是,因為那就是你的傷口或痛處,當你沒有包紮、處理好,只讓傷口暴露在外,就可能輕輕碰一下,你就會好痛好痛,而無法忍受。因此,可能不是因為對方太不溫柔或太不體貼。
那種痛徹心扉的痛,不一定是現在所面對的人造成的。
困在「投射性認同」裡
而這種在「關係中的焦慮情緒」,很容易引發衝突。羅貝塔.吉爾伯特醫師在她的著作《解決關係焦慮》中,也提到過這個狀況。
她指出,美國知名家族系統理論學者包溫認為,當在關係中出現極大的焦慮情緒時,使得「人會為本身所感受到的問題,尋找責怪的對象」,甚至「把自己的問題投射在他人身上」,使得與他人陷入爭執,而讓兩人困在沒有太大幫助的「衝突模式」之中。
當阿文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安、焦慮,其實是源自於過往的經驗與自我的解讀,卻認為都是跟小萍有關時;如果小萍是一個很容易接受、在意他人評價與感受的人,她可能就會接受阿文的這個「明示」,認為自己「應該要給予阿文安全感」。因此,小萍很可能會在心裡下了個結論:「應該都要按照阿文想要的方式去做,否則阿文沒有安全感,『就是我害的』。」
這種:當對方對你的指責,你接受,並且按照對方的方式去做,這其實是一種「投射性認同」。困在這個投射性認同裡,小萍固然會盡量按照阿文的方式去做,但久了,必然會覺得乏力;而阿文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為什麼會越來越高?如果我已經按照他要的方式去做,難道,他不是應該要變得比較有安全感嗎?」這必須討論到,因「焦慮」而產生的對「控制對方的行為」,其實是一種「上癮行為」的表現。
「不安全感」怎麼影響我們?
記得我當時剛就讀於心理諮商研究所時,第一次聽到了介紹依附理論的課程。當老師說:「焦慮依附的人,總是覺得不安。他可能一天到晚都在擔心自己被丟下、被拋棄,或者是不被愛,所以日日惶惶不安,很想把對方抓得緊緊的⋯⋯」時,覺得完全感同身受。因為當時的我,就是一個十足十的「焦慮依附」人。大概所有焦慮依附的人有的特性,我都有,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身為焦慮依附者,不只他人會覺得與之相處很辛苦;事實上,焦慮依附者對於自己總是不安、焦慮,其實也常覺得厭惡而煩躁。因此,當時的我好想知道:「到底,我有沒有辦法幫助自己,可以讓自己別總是這麼不安?」
因此,抱著一個像是準備問醫生「我還有沒有救」的心情,我詢問了老師:「老師,焦慮依附的人,有沒有可能讓自己不再不安?」老師笑了,有點勉強地說:「呃⋯⋯這種特質,基本來說,比較難改變啦⋯⋯」記得當時的我聽了,覺得根本晴天霹靂。
這就是說:我一輩子都要跟這種不安共處,一輩子都抱著不安全感過活嗎?註定在戀愛路上,過著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的生活?
即使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我內心的震驚。事隔多年,當我也開始進行諮商實務工作,從事伴侶/婚姻諮商,也在這過程慢慢調整自己,而後我才瞭解了一件事:或許,這個「不安」,永遠是我的特質之一;但是,如何學會安撫我自己的不安與焦慮,就是我人生的重要課題。
有趣的是,這樣的我,遇到的伴侶,正好是與我完全相反,是個在愛情中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很難太親密,且需要保有空間的人。
如果你與我類似,也在愛情中容易焦慮不安,或是你的伴侶,剛好是這樣的人;抑或者,伴侶或你,是個獨立、很需要空間、很難表達感受的人,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依附型態」,使得你和伴侶,總是像在兩個世界、不同文化的人,永遠很難互相理解與交集⋯⋯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感受,我想邀請你,跟我一起,試著理解:「我們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我能為我自己做些什麼」。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他/她或我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