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斷食往生的過程與臨終照顧(尊重生命系列3)

編者按: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麼?不同個體的認知和選擇都會有所差異。值此之故,「過度醫療」的批評不但成為醫病關係的變數,更對病人尊嚴造成重大影響。本系列報導旨在突顯應對個人意願及選擇的尊重,並提供讀者適當知識做為參考。



文/「斷食善終」作者、復健科畢柳鶯醫師(獲授權轉載自《如何好好告別生命》)







斷食斷水的程序



我在這兩年的摸索中逐漸建立出一個中庸的原則。那就是以一星期的時間,逐漸將進食量減到零,有兩天進水五十到一百CC左右,之後就只用濕的棉棒濕潤口腔。這樣平均三個星期左右離開。台灣有幾位醫師收治病人住院進行斷食往生的,則是直接停止飲食,為期兩週左右往生,與國外的情形類似。





我推薦有意識的自主斷食者斷食速度採「三、三、二、二、一、一、○、○」,單位是每日用餐數。前兩天一日三餐,接著的兩天一日兩餐,後面兩天一日一餐,○、○兩天是只喝少量的水。一餐份量是多少,因人而異,基本上以好消化、清淡的食物為主,不要有大魚大肉,或很硬、辛辣、刺激、難以消化的食物。如果是管灌配方奶,那就是每天灌三罐兩天,每日兩罐兩天,依此類推。其實減食可以很有彈性,譬如更慢的「三三三、二二二、一一一、○○」,或者加快的「三、二、一、○」都可以。持續每天吃三餐不變,每隔兩天將每餐的份量減少三分之一,六天後停止進食只進水,結果也是一樣。可以由當事人或照顧者選擇最輕鬆、方便沒有壓力的方式。





在減食的過程中,同時等比例減少原來飲用的水量,相對安全方便。因為如果給予太多水分,會延緩往生的時間。





二、斷食初期



前面幾天會有飢餓感,多數人可以忍耐,許多人在數日以後,飢餓感就不明顯了。醫學上有一種說法是身體製造酮體,抑制了飢餓感。在明顯有飢餓感的時候,可以用注意力轉移,或者服用鎮定劑延長睡眠時間來幫忙度過這個關卡,之後飢餓感不明顯,就沒有想吃東西的衝動了。





相對來說,口渴的感受比飢餓感更加明顯,需要更大的意志力克服想喝水的欲望。最主要的方式是用沾濕的棉棒濕潤口腔,或者含水在口中然後吐出。《自主斷食》書中還有提及人工唾液和用噴霧器向口中噴水。用沾濕的棉棒濕潤口腔時,讓病人吸吮一點水進入喉嚨對喉嚨的乾裂感有改善的效果。以食用油做口腔護理,也有幫忙。真的非常渴,就偶爾含一口水,一口水可以分好幾次才吞進去,不要大口大口狂飲就好。給予病人喜愛滋味的冰塊,反應也很好。





至於仰賴人工餵食管者,因為原來都是過度餵食,減量以後大多數家屬都感到驚訝:病人的精神變好,臉色變好,痰變少,睡得安穩;也有人睡眠時間變少、話很多。本來沒有反應的病人,可能可以搖頭、點頭回應。可以利用這個時期,好好跟病人說話。病人也許沒有溝通能力,但是多數仍然聽懂一些話,或者能感應我們與他說話時的情感交流。說這些話,不只是為了病人好,也是為了陪伴最後一哩路的家屬。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