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碎屍翁藏「死亡筆記本」!醫解析:把殺人當遊戲

高雄市近期發生連環殺人案,72歲張介宗涉嫌殺害3名老婦並分屍丟棄,警方在偵辦過程中,警方發現「死亡筆記本」。張家銘醫師分析,兇手不是單純的殺人,而是有一種儀式感,甚至有收集狂的特徵,是把殺人當成一場遊戲的病態心理。


高雄碎屍翁藏「死亡筆記本」!醫解析:把殺人當遊戲
72歲張介宗涉嫌殘忍殺害分屍3名婦人。(圖/翻攝畫面)

據了解,張介宗自2024年11月底至今年2月2日間,陸續將71歲趙林姓婦人、74歲張姓前女友及75歲黃姓大嫂殺害,並將屍體分屍棄至前鎮運河。張男還將死者姓名、聯絡方式等寫下,有如「死亡筆記本」,共有4位婦人在內,其中3位婦人已遇害,另一人幸運逃過一劫,而這第5人名字,竟是張介宗本人。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發文,在最近的高雄分屍案中,兇手的行為不僅是單純的殺人,他留下的「死亡筆記」顯示出一種潛在的儀式感,甚至具備收集狂的心理特徵。把犯罪變成一場規劃精密的儀式,受害者的資訊是兇手的「收藏品」,這類型的連環殺人案不再只是單純的暴力攻擊,而是一場病態的心理遊戲。

張家銘表示,兇手不只是殺人,而是透過「紀錄、選擇、執行、整理」的過程來創造一種內在秩序。他將受害者的名字寫在筆記本上,逐一標記,就像是一種「狩獵清單」,能產生掌控感。在心理學上,這類行為與「收集狂」極為相似,有些人喜歡收集郵票、古董,而連環殺人犯則收集屍體、戰利品或犯罪紀錄,「不只紀念,更是一種成就累積。」



他將受害者的名字寫在筆記本上,逐一標記,就像是一種「狩獵清單」,能產生掌控感。(圖/Photo AC)

張家銘說,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類型的兇手通常在大腦結構上與一般人不同,尤其是情緒控制、衝動抑制有關的區域,如果杏仁核異常,可能會導致無情與缺乏同理心,而前額葉皮質發育不全則可能削弱一個人對行為的控制能力,這些生理上的異常可能讓這類型的兇手對於暴力的認知與一般人不同。

張家銘認為,在這起高雄分屍案中,看到的不只是單純的殺人行為,而是一個擁有「儀式感」與「蒐集狂」特質的兇手。他的行為模式並非隨機或衝動,而是透過「計畫、紀錄、執行、整理」的完整流程來進行,就像是一場極端病態的儀式。



高雄檢警10日借提張姓犯嫌(綠外套者)回兇殺肢解住處現場模擬。(圖/翻攝畫面)

此外,犯罪過程本身的儀式性也十分明顯,將下述行為組合,構成完整的「儀式化犯罪」模式,讓犯罪行為不只是簡單的暴力攻擊,而是一場有層次、有計畫的心理活動。

  • 逐一寫下受害者的名字,就像是一種象徵性的「死亡宣告」。
  • 在過年前粉刷陽台為朱紅色,這可能代表「象徵性的轉變」。
  • 以計畫性棄屍的方式,反覆多次移動屍體,可能與方便滅跡有關,但也可能與某些連環殺人犯「分階段處理屍體」的行為相似。
  • 他的「運屍單車」掛著媽祖符咒,可能是心理上的安撫,甚至是「宗教儀式」。
  • 聽說死亡名單第5個就是他自己。如果是的話,這可能有對他本身特別潛藏的儀式意義。

張家銘直言,當犯罪變成一種儀式,當筆記成為一種收藏,兇手的殺戮已經不只是為了死亡本身,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控制感,正是許多連環殺人犯的特徵,也是最危險、最難以預防的犯罪心理模式。

延伸閱讀
急診室大崩潰!插管患「躺地CPR」 醫嘆:徹底「接地氣」
染淋病「下體流分泌物」!高一男問什麼是保險套? 醫傻眼
上班昏昏欲睡!營養師強推「可可、柳丁」比咖啡更提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