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嚏打不完、鼻水流不停?過敏性鼻炎又發作!過敏性鼻炎的三階段處理
台灣作為一個亞熱帶海島型氣候,終年溫暖且潮濕,也造就了無數雷達般敏感的鼻子。耳鼻喉部門診患者總是絡繹不絕,抱怨著早上起床就狂打噴嚏,緊接著鼻子眼睛搔癢難耐,總得「擠眉弄眼、揉鼻噘嘴」一番,一到辦公室鼻子又像開了水龍頭一般,滿桌子都是「衛生紙水餃」。這些都是過敏性鼻炎發作時,惱人的症狀之一,究竟這小小的鼻子裡頭發生了哪些大事。
什麼是過敏性鼻炎?
早在17世紀,歐洲的醫學家就發現每當玫瑰盛開的季節,就會出現一群患者像是得了感冒般,鼻塞、流鼻水、結膜發炎接踵而至,嚴重者甚至咳嗽、發燒或臉部潮紅,彷彿聞了玫瑰花香就被傳染的疾病,因此給予了「玫瑰熱」( Rose fever )這麼一個浪漫卻又令人生畏的名字。直至百年後,我們才得以理解這其實是花粉造成的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的臨床定義為鼻內黏膜接觸到過敏原後,由免疫球蛋白E(IgE)主導產生發炎反應,進而引起一系列的鼻部症狀,這些臨床症狀主要包括 : 流鼻水、鼻塞、打噴嚏、鼻子搔癢有異物感,嚴重者甚至會有鼻音、眼睛紅癢、喉頭搔癢、咳嗽等症狀,不但會影響上課或工作的表現,甚至干擾睡眠品質,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常見過敏原則包括塵蟎、黴菌、貓毛、狗毛、昆蟲及花粉等等,而台灣濕熱的環境造就塵蟎猖獗,也是臨床上過敏性鼻炎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
過敏性鼻炎的分類
以往過敏性鼻炎的分類是按照其發作的時間點為主,將其大致區分為季節性(seasonal)及常年性(perennial),但這種分法仍存在很多疑慮,並非所有地區的花粉、孢子一類過敏原產生的時間都一致,且針對台灣而言,因花粉而過敏的比率較低,反倒是塵蟎、黴菌、貓狗毛導致的過敏較為盛行,這類過敏原產生的時間較無一致性,所以光以發作的時間點來區分較為不當。
目前按照ARIA(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指引將過敏性鼻炎作新的分類,改以發作病程及病狀的嚴重程度,將過敏性鼻炎分成以下四種說明。
(圖表提供/亞東醫院)
其中,當患者因症狀至耳鼻喉科門診求診時,皆已對生活或工作產生困擾,疾病嚴重度屬於中/重度過敏性鼻炎,應當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過敏性鼻炎的三階段處理
一、環境控制,減少過敏原
「預防勝於治療」,對於過敏性鼻炎患者而言,減少過敏原的暴露就成了首要任務。
居家環境濕度控制在50%左右,能有效抑制塵蟎生長。
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室內空氣中懸浮過敏原或貓狗毛。
使用防蟎寢具,並定期熱水清洗寢具。
移除地毯、絨毛玩具或厚重布製窗簾。
二、藥物保守治療
若透過環境控制仍無法抑制過敏性鼻炎的發作,就應當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至耳鼻喉部門診作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反覆過敏性鼻炎發作患者,可在局部檢查下發現增生肥厚的下鼻甲黏膜,導致鼻孔堵塞,伴隨鼻涕黏液的分泌。
常見的治療藥物包括:口服抗組織胺、鼻內類固醇、鼻內抗組織胺、白三烯酸拮抗劑、口服去充血劑、口服類固醇、肥大細胞穩定劑等等,各種藥物優缺點不一,應與醫師仔細溝通,合適的用藥,並遵從階梯式原則,從單一第一線用藥開始,效果不彰再考慮合併不同機轉的藥物協同使用。
三、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是不想長期用藥時,手術治療會是相當不錯的選擇,目前針對過敏性鼻炎的手術大致分為兩種。
下鼻甲微創手術
只針對肥大增生的下鼻甲進行手術,透過微創刀片(微創絞肉器)、冷觸氣化儀或雷射等器械來縮減下鼻甲體積,增加鼻腔內的空間,達到治療鼻塞的效果。
(圖表提供/亞東醫院)
鼻中膈鼻道成形手術 (鼻中膈成形術+下鼻甲切除術)
若伴隨著鼻中膈彎曲的患者,只針對下鼻甲進行體積縮減手術則無法完全改善,必須兩者同時處理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然而以往傳統的鼻中膈鼻道手術是透過手術剪來修剪下鼻甲體積,常常會造成傷口面積過大,術後結痂較多,且修剪過多組織可能會有空鼻症的疑慮。隨著醫療器械的進步,透過微創器械輔助的新式鼻中膈鼻道成形術,醫師得以保留較多的黏膜上皮細胞,並覆蓋在修剪後的傷口上,減少術後結痂的產生,也能降低術後空鼻症的機率。術後止血填塞醫材,也從傳統海綿進展至可溶組織膠或止血粉,大大降低術後病人鼻部的不適及需拔除海綿的恐懼。
(圖表提供/亞東醫院)
結語
過敏性鼻炎雖然常見,但只要能與醫師完善溝通,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相信也能揮別惱人的鼻塞、鼻水、噴嚏聲,迎來通暢清新的新鼻生。
【延伸閱讀】
口腔癌是青壯年殺手,遠離3大危險因子!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安全精準、存活率高
打噴嚏、流鼻水…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大發作!中醫師揭:「2大元凶」夾擊惹的禍
你是壓力型肥胖嗎?揪出肥胖9大因子!劉伯恩醫師:健康減肥4大關鍵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557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