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晚期肝癌伴隨腹部轉移!抗血管新生標靶為免疫治療開路逆轉病情

肝癌佔據我國癌症死因排行榜亞軍超過40年以上,雖近年政府持續投入肝炎篩檢與治療,罹患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但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臺大醫院肝膽胰腫瘤外科主治醫師陳柏達醫師表示,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除與腫瘤特性、確診期別有關外,過往藥物有效機率普遍偏低也是關鍵原因,所幸去年(112年)8月已獲得健保給付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有望成為晚期肝癌第一線標準治療,整體性提升台灣肝癌治療成績。

口服標靶反應率低卡半年存活瓶頸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標靶帶來重大突破

陳柏達醫師指出,根據統計資料,台灣肝癌確診期別分布約為前期40%、中期20%、晚期25%與末期10%,若已進展到晚期時,能接受手術、消融等根除性治療機會就很低,多僅能先採藥物治療。「過往晚期肝癌藥物以口服小分子標靶為主,第一代反應率僅有10%,也就是10個人中只對一個人有效,存活平均僅能延長3個月;第二代反應率雖有所提升,但存活延長仍不夠樂觀;整體來說對於能夠縮小腫瘤或控制病情不惡化都算少數。」陳柏達醫師說明晚期肝癌用藥演進,「後來免疫治療出現,免疫合併標靶治療成為主流,其中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因能將反應率提升到30%,存活期更大大突破半年瓶頸,平均延長可達19個月之多,成為晚期肝癌治療第一線的首選。」

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一加一大於二!抑制VEGF讓免疫機制恢復正常

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兩者在機轉上可說是相輔相成。「抗血管新生標靶是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進行抑制,藉阻止腫瘤血管新生,讓腫瘤的生長受到阻礙,雖過往單用時效果差強人意,但與免疫治療併用時,療效就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是因為VEGF會造成人體的免疫機制失效,讓本該辦認出癌細胞的樹突細胞失去辦認能力,後續無法將攻擊信號傳遞給殺手細胞–T細胞,故以抑制VEGF為機轉的抗血管新生標靶先為免疫治療開路時,就能解除免疫失效狀況,讓免疫治療效果能發揮到最大。」陳柏達醫師分析。

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副作用可控列國際公認指引晚期肝癌第一線推薦

「擬定晚期肝癌用藥策略時,必須從試驗統計數據與臨床經驗累積下去找出最大勝率的選擇,同時藥物副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考量!」陳柏達醫師進一步分析,「過去單用標靶除反應率很低外,也因為副作用較嚴重,病友通常用不久,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出現後,不僅提升反應率,也因為副作用較少,病人可以持續用藥,讓治療效果可以完整呈現。由試驗數據來看,約8%的患者在用藥後腫瘤就完全消失,約2成則是腫瘤有縮小,可說是晚期肝癌治療上的重要突破!因此這個組合很快就獲得美國FDA核准,也成為國際公認的癌症治療指引NCCN中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推薦。」

臺大醫院領導國際大型臨床試驗為晚期肝癌病患爭取一線生機

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在肝癌治療的發展,臺大醫院也扮演著關鍵的推手角色。陳醫師談到由鄭安理教授擔任全球肝癌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療法計畫總主持人的試驗,是台灣以領導角色參與臨床試驗的里程碑,同時也替患者爭取更多加入臨床試驗的機會。「同期接受治療一位60多歲肝癌合併腹腔轉移病患,雖然因為之前已經用過其他藥物無法進入臨床試驗而必須自費用藥,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療法幾個月後,轉移到腹內的腫瘤就有明顯縮小,因此先後進行兩次腹腔腫瘤清除手術,後續肝臟腫瘤也持續縮小到能接受肝臟切除手術,術後至今已兩年都維持無復發,成果不僅讓病患與家屬都喜出望外,也讓醫療團隊十分振奮。」

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標靶納晚期肝癌健保給付脂肪肝族群也要注意肝硬化

以往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需自費,患者經濟負擔不小,所幸我國健保已正式通過給付,無法手術且合併有大血管侵犯或遠端轉移時,符合相關給付條件的病患,都有機會從第一線就開始申請使用。陳醫師表示,隨著肝癌治療的進步,肝癌晚期已不再等於末期,妥善用藥下,患者有更高可接受根治性治療的機會,此時肝功能的保全更顯重,故除提醒病毒性肝炎者應定期追蹤外,脂肪肝也與肝硬化、肝癌有關,呼籲國人應隨時注意自身健康數值,發現異常應即時求診,早期確診早期治療才是根本之道。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