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10大高風險因子,「這7項」都可控制! 醫建議:做1事讓血管保持彈性


腦中風10大高風險因子,「這7項」都可控制! 醫建議:做1事讓血管保持彈性

老年人常見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尤其大腦的小血管循環出了問題後,小血管長期處於不通暢狀態下,很可能導致加速老化、腦部萎縮、失智症,甚至腦中風的發生。因此,如何改善血液循環、做好日常保健,降低腦中風的風險,更是關鍵。


老年人容易發生末梢血循障礙 長期恐誘發中風


診所蔡維平醫師表示,血液循環長期發生障礙,導致血管血栓的機率也提高,若以1條水管來比喻,用久了自然會藏汙納垢,同理1條血管用了4、50年以上,也可能形成血栓。而微血管較為細小,所以愈末梢的血管產生阻塞的機率就比大血管要高,尤其老年人更容易發生末梢血液循環障礙。

蔡維平醫師進一步說明,腦部大部分都是微細循環,每1條主幹連結分布密密麻麻的細小血管,且神經細胞的耗能很高、對氧氣的需求量很大,加上腦部也是全身器官中細小血管分布密度最高的器官,發生障礙的機會相對高,塞住形成血栓機率也變高。

一般造成中風的原因是慢性缺氧,經由慢性缺氧的因子誘發形成血栓,血栓是血液中的游離粘稠物,會附著於血管壁形成所謂的「壁垢」,這也是造成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致病因子。一旦產生游離血栓,會逐漸附在血管管壁上,導致粥狀硬化,隨年紀愈大附著的壁垢會愈來愈厚,累積達一定程度,會先從小血管塞住,所以小血管、末梢循環障礙,通常會發生在大血管阻塞之前。

蔡維平醫師解釋,腦部對氧氣的需求量非常高,腦神經細胞只要5分鐘缺氧就會壞死,若腦部的末梢循環輕微阻塞,血流開始不足,供給的養分會變少,年紀愈大血流就會變慢。初期出現末梢循環障礙時,神經細胞的功能或活動會逐漸變慢,可能智商差一點點、有點健忘、睡眠差、手麻腳麻等情況。


醫歸納腦中風10大高風險因子 其中7項可控制


蔡維平醫師指出,當大血管阻塞就可能引起腦中風,針對爆血管的出血性腦中風,當務之急是控制患者腦壓和血壓,減少腦細胞損傷擴大;而梗塞性腦中風,在發作後3至4小時黃金時間內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或最遲必須在8小時內緊急用導管將動脈血管打通,灌流重建,將可大幅降低大腦損傷,減少腦功能的喪失。值得注意的是,末梢循環障礙導致梗塞型中風的機率相對較高。

此外,蔡維平醫師歸納腦中風10大高風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抽菸、喝酒、肥胖、運動不足,以及年齡大、曾經中風過、或是有中風和心房顫動的家族史;其中,後3項無法掌控,但前7項因子是可以控制的。值得留意的是,如果曾經中風過,發生2次中風的機率比未曾中風者高出9倍以上,不容輕忽。


建議定期量測記錄血壓 可供醫師用藥調整參考

蔡維平醫師提醒,在家固定用同1台機器定期量測血壓很重要,將數據記錄下來,可供醫師用藥調整參考。此外,控制體重、少菸酒、適度運動讓血管保持彈性,睡眠充足維持自律神經和神經系統正常運作。飲食部分建議調味品、油炸、加工食品減少,蔬果高纖能幫助血管抗氧化多攝取。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枕頭睡太高恐誘腦中風!醫示警「最好別超過O公分」 8個使用建議避免健康隱患
·「這些跡象」=心臟出事了!手腳麻中了 醫嚴厲警告:休息後才恢復更危險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