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頭痛難忍!針刀療法深入頭頸筋膜系統 助緩解不適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賴小姐是1名的空服員,工作時總是面帶微笑、姿態優雅,但每每月經來之前,都得要硬撐著工作。因為只要經前偏頭痛一發作,左側太陽穴就像被釘子釘住,連光線與聲音都變得難以忍受。西藥、止痛藥、中藥都嘗試過,但效果卻不持久。直到最後嘗試了針刀療法,深入頭頸筋膜系統的筋膜與關節囊間進行鬆解,經前頭痛才獲得改善。
不只經前頭痛! 肩頸僵硬、眼壓不適都是肌筋膜系統不平衡的警訊
收治這名個案的中醫師吳文誠說,透過問診與觸診,發現賴小姐在頸椎C2至C4之間、斜方肌上緣以及肩胛提肌附著點,都有多個明顯壓痛點,比一般人多很多。這些點不只是肌肉痠痛,更是筋膜與關節囊的沾黏與神經過度興奮所導致的「反射性緊繃區」,這在中醫針刀學裡,被稱為干擾點或病源點。此外,賴小姐除了經前頭痛,平常也經常有肩頸僵硬、入睡困難、眼壓不適等小毛病,而這些看似無礙的小問題,其實是自律神經與肌筋膜系統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的警訊。
吳文誠指出,經前頭痛(Premenstrual Headache)在臨床上並不罕見,也多半會將病因歸為女性賀爾蒙的波動,也就是雌激素與黃體素的變化,影響腦部神經傳導與血管調節,進而引發頭痛、情緒波動以及乳房脹痛等症狀。但為什麼有些人什麼症狀都沒有,有些人又特別容易被誘發呢?
其實,許多慢性偏頭痛患者在月經週期前後容易發作,是因為他們的頭頸筋膜系統早已處在緊繃、沾黏以及循環差的狀態,賀爾蒙的波動只是最後1根稻草,就好比1條繃緊到極限的橡皮筋,輕微的小拉扯就可能讓它斷裂。
頸椎附近關節囊與筋膜出現微小沾黏 導致血管收縮進而誘發頭痛
吳文誠解釋,人體的筋膜像1張包覆肌肉與器官的連身衣,一旦某個部位的張力失衡,就會牽動整體結構平衡。而頸部筋膜又與腦部血流、自律神經系統有著密切連動。當頸椎附近的關節囊與筋膜出現微小沾黏,會導致局部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腦部供氧下降,進而引發偏頭痛、暈眩、眼脹,甚至失眠。因此,若單靠止痛藥或調經中藥,只能短暫壓制症狀,無法處理頸部筋膜的深層張力問題,效果有限。
針刀療法是一種融合中醫經絡理論與現代解剖學的微創療法,透過極細的刀型針具,深入筋膜與關節囊間進行鬆解,解除病灶部位的沾黏與張力源。與傳統針灸相比,針刀更能針對筋膜失衡與神經干擾點進行「病源處理」,不只是局部止痛,而是從結構上修正張力異常。
許多女性在面對經前症候群時 容易忽略長期累積的筋膜壓力問題
吳文誠表示,針對賴小姐的問題,治療上主要針對頸椎關節囊周圍、斜方肌上緣、胸鎖乳突肌等處進行針刀釋放,同時搭配遠端針位(如:合谷、風池、太陽)協助調整全身氣血與自律神經。首次治療後,賴小姐就感到頭部壓迫感明顯下降、頸肩鬆快。3次療程後,經前頭痛的頻率與強度大幅下降,睡眠也改善許多。
許多女性在面對經前症候群時,容易將一切歸因於「體質虛、荷爾蒙亂、壓力大」,但卻忽略了長期肩頸緊繃、低頭工作、睡姿不良等所累積的筋膜壓力。這些看似與婦科無關的問題,卻是造成反覆偏頭痛、經前不適、甚至內分泌失調的重要根源。吳文誠也介紹常見用於經前頭痛居家保健穴道如下:
▸穴道:風池穴。
▸位置:在後頸部,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調整頭頸部循環,緩解偏頭痛、頸部僵硬。
▸按壓方式:雙手大拇指向上按壓,其他手指扶住後腦,每次按壓5秒、然後放鬆5秒,重複10次。
吳文誠提醒,若自身也總是被經前頭痛、肩緊、情緒等困擾,且試過不同方法治療都未達理想,不妨從筋膜張力與沾黏影響自律神經的角度重新出發,或能恢復正常生活品質。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