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深海美人魚」要注意什麼?搞懂深潛3大原則:深度只是迷思

今年夏天準備好「潛水」消暑嗎?潛水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深潛是不少人的選擇之一,不過深淺需要注意的細節有很多。深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於《藍色學院》一書中,介紹潛水的相關知識,包括怎麼玩潛水最安全好玩?需要哪些裝備與知識?幫助讀者了解潛水的樂趣。以下為原書摘文:

深潛3大注意面向

在深潛的時候,我會請我的學生特別注意這3個面向,從裡到外分別是:內在核心態度、身體控制能力、裝備熟練程度。唯有更瞭解自己,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式去面對問題。



第一層:內在核心態度
  • 個人極限: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有前一次的潛水深度。當然潛伴的潛水經驗、餘氮程度都是要先考量的。記得「海水不會乾」,永遠都有下一次潛水的機會。如果身體狀況不好,要清楚自己才是最需要對自己負責的,所以請勇敢取消不適合的潛水。
  • 緊急應變:潛水是有風險的,尤其是下大深度的潛水,風險係數會拉升好幾倍。在這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潛水疾病。潛水疾病包含了兩大類:
    • 「減壓病」就是俗稱的「潛水夫病」, 成因主要是潛太深、潛太久,氮氣泡被壓縮到組織裡面,如果上升的速度又太快,沒有預留給它排出的時間,它就會膨脹,影響到身體的運作。
    • 另一類是「空氣栓塞」,成因主要是上升速度太快,加上如果憋氣,沒有讓空氣有適當的方式釋放出去,它也會膨脹,阻礙血液的流動。
    • 深潛還有另外一項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氣體迷醉」。就像是喝醉,你可能會很開心、很難過或很想哭。重點是思考變得不再清楚, 所以我們才會在水底出計算題,檢查思考狀況。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有了相關症狀,很簡單,只要往上一點到較淺的深度,症狀就會減弱。
  • 潛水計畫:每次潛水最重要的是「潛水計畫」,就是在上一篇有提過的「潛、深、免、壓」。


第二層:身體控制能力
  • 中性浮力:不管在任何的潛水活動,中性浮力總是最重要的技巧。深潛時, 中性浮力的好跟壞,會明顯影響到耗氣狀況。讓自己的身體呈現更流線的狀態,利用深而慢的呼吸去調節。千萬不要刻意省氣,只要把節奏放慢,動作放慢,呼吸放慢,自然用氣量就會降低下來。
  • 下潛上升:在大深度的潛水,常常會使用船潛的方式進行。而船潛又會分為兩種方式:
    • 一種是「放流」:船開到潛點上方,由船長通知下水,這時候必須快速入水以免漂開。我們通常使用頭下腳上的方式下潛,這種方式耳壓的比較不好做,不過能確認潛點的狀況,並快速抵達。上升的時候,到8米的地方準備打水面延遲浮標,然後將線軸調整為5米, 準備做安全停留。
    • 另一種是「繫泊」:水裡有固定船隻的繩子,只要把另一頭固定在船上,就能夠沿著繩子下潛,優點是可以緩慢沿著繩子到達目的地, 上升時也可以抓。
  • 環境觀察:深潛的潛點大部分是地形落差較大的環境,在降落時要特別注意腳下的狀況。地質結構如果是珊瑚,蛙鞋可能會踢到珊瑚,影響其生長狀況;如果是沙地,會造成揚沙,影響能見度。上升時因為空氣減少,要特別注意:增加的浮力很容易讓你從水深5~6米的地方被拉至水面。


第三層:裝備熟練程度
  • 電腦錶:對我而言,潛水最重要的裝備是面鏡和電腦錶。尤其深潛時,電腦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裝備。不只要擁有,還要懂得如何監控它,並且用它提供的資訊去完成一次有計畫的潛水,在上岸後它也可以提供餘氮量資訊,方便再做下一次的潛水計畫的估算。
  • 延遲水面浮標:5米安全停留對於潛水員身上的餘氮含量,是重要的排除動作, 它能夠在氣泡小一點的狀態下,藉由呼吸排出身體。如果你今天執行的是沒有固定下潛繩的潛水活動,水面延遲浮標就相當的重要,因為浮標等同於告訴船長,有人正在水深5 米處做3分鐘安全停留,他會先停在安全範圍外,等到潛水員都回到水面,並且揮手請船長過來, 他才會將船開到附近,以免造成危險。
  • 光信號:深度越深,顏色就越會被影響,依照紅、橙、黃、綠、藍、靛、紫順序慢慢看不到。我建議潛水帶一隻手電筒,就可以看到這個地方原本的顏色。手電筒也有另外一個功用:能見度不好時,可以當作指示的工具。


深度只是一種迷思

潛水要注意的事情已經很多了,深潛更要加倍小心。我總說:「不要去比較誰潛得比較深,而是要去看看誰潛得比較久。」到現在還在潛水的,對我而言才是真正好的潛水員。

深度只是一種體驗,而不是一種目的,下深通常是有原因而去下深,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深度,把它當作一種紀錄想去突破。回歸潛水的初衷,體會呼吸,感受自己,用心去看看海底美麗的一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本文摘自/藍色學院:白金潛水總監的海人養成計畫/商周出版
  • 更多健康新聞 »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