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三十而立,還是三十憂鬱?過來人:人生成績單「這點」最重要

30歲是人生邁向成熟的關鍵時刻,這時不少人已有穩定事業版圖與未來規劃,只是多數人只有心虛及無力感。擁有多個產業的管理企劃經驗、斜槓實踐家蔡侑霖於《刪拾就定位,每走一步都珍貴》一書中,分享30歲後的人生哲學,先有讓日子變好的心態,先求彰顯個人績效與價值,確實兌現技能,好事就會找上你。以下為原書摘文:

4年後就30歲了,但我才工作3年多,怎麼「三十而立」?怎麼出人頭地?太難了吧!身上都沒存到錢。父母老是嫌棄我,說我1年換了5份工作、男朋友也不停換新,這就是長大嗎?我何時會成熟一點?每個月都是月光族,離開學校開始還貸款、還卡費,沒本事買房,什麼時候才可以結婚,好無助。

20多歲的人,大多數都有「三十抑鬱」的煩惱,面臨30這個數字,除了不想面對、也不願過完生日後直擊現實。30歲的第一天起,似乎任何人都得為自己交出一張「功成名就」的成績單,小至買車、買上幾件名牌衣物,大至結婚生子、有房產投資、能為未來撐腰的幾桶金,甚至是工作上的了不起經歷,只是多數人可能想破頭也沒什麼漂亮成績,只有心虛及無力感。

過了30歲後,所過的每一天未必都是一帆風順,往往猶豫及焦慮,促使距離夢想始終遙不可及,每過一年心裡就越不安定、越沒有十全把握;時間越過越快,已沒有絕佳體力讓自己一躍而上,總認為旁人比自己厲害,比自己更清楚人生方向及終點目標。



提早把吃苦與人生順序排好

許多年輕人將生活上的苦楚、不符合期待的工作血淚史分享於社交平台上,卻換來不瞭解現實情況的嘲諷,對於不同世代的「三十而立」本就不該拿出來相互對照,怎能把60、70年代比較現今,一般電話大戰智慧型手機,同樣是大學畢業的上班族28000元的薪酬,如果用在現在扣除通貨膨脹後,誰才是真正可存些閒錢的年輕人呢?

無論身處何種環境,提早為自己的人生做好安排,有實際執行的行動力,日子雖然苦,也才有機會贏在起跑點。職場上經歷的苦痛修煉、人與人關係的應對、生活層面的直球衝擊,都會促使你得取養分,哪個成功人士不都是提早看清事實、先苦後甘,犧牲部分玩樂而造就現在發光發熱的樣貌呢?

無論過去或現在,讀完碩士或博士都已將近26、28歲,男生還要還給國家4個月至1年的兵役時光,出社會工作都28歲,距離所謂的「三十而立」只剩短短不到2年時間。沒有就業經驗,未來人設也沒摸清著落,成家立業或娶妻生子,到底哪來的錢?可能還得指望家裡贊助或跟銀行貸款。

那麼,為什麼許多高材生仍不敢輕易換工作,死守賭注一份工作到退休,多數原因是因為年過30,機會逐年縮減,而職場上的限制也增加,選擇權可能已不在自己手中,而是操控在他人手上。如此心態完完全全就是本末倒置,這樣的「三十而立」就成為老掉牙的魔咒,食古不化般不合時宜的謬談。



35而立,才可看出你的真本事

常見的問卷調查中,25至30歲常為一個欄位的區間範圍。然而,31至35歲,我認為才是真正職場成年的年齡審核基準。過了30歲,你變得更成熟,明白哪些工作適合自己,哪些努力在經歷過後仍不擅長,而興趣是否能有力支撐你持續職涯,或成為另一項斜槓的成就。

的確,35歲足以見真章。是時候拋開傳統觀念,60歲退休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刻板印象早已過時,近年鄰近亞洲國家都出現退休年齡的延後趨勢,落於65至70歲,甚至已有「高級年實習生」、「銀髮族三度就業」的職場新生態。

換句話說,這是以「三十五而立」為基準的新時代,到了35歲,仍要面臨30至40年的工作生涯,尚有許多時間能拚搏事業,還擔心不夠時間出人頭地嗎?請多給自己5年的時間,找尋自己人生的方向與目標,趕在35歲前定位,也找出往後另一個30年的方向。

雖然不必求絕對精準,但也請給自己合宜的範圍,聚焦於有展望的職涯藍圖。過了30歲,求職的條件難免越來越侷限,盡可能於35歲前釐清志向、劃出個人優勢,企業人資更能依你的職涯軌跡看出你的長處及潛力,錄取機率上有更高勝算。



換工作銜接有關連,人設才會越來越明確

如果,目前在每個單位的工作時間不超過2~3年,年輕人得到人資青睞的關鍵,就是讓你的職涯曲線看得出關連,有明確的企圖心。若每一份工作上的轉換都毫無邏輯可循,那麼你這份失焦的職涯成績單,也難免讓面試者一頭霧水。

就你現有的成績單,自己總要有一套說法,能說服自己的也才有機會得到企業認同。如果每一份工作都有職涯成長的關聯性,就算不在同一個產業及職務,也能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積極的企圖心,這才是更上層樓的氣度及氣場。

30歲如此辛苦,也得努力拚一波,無疑不是為往後有更好發展鋪路,每份工作之間的串聯該有明確的人設轉換,如專員到經理,經理到部門領導甚至是公司的核心人物,而薪酬的漲幅也該有所根據且合理的定位。

30歲的一開始,期許自己當個有謀略、成熟心態的職場成年人,定位好你的人設、越來越精準的職務方向;35歲預備而立,倒吃甘蔗,預見豐收,並非是做不到的幻境夢想。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本文摘自/刪拾就定位,每走一步都珍貴:低薪轉高薪,月薪轉年薪,職場突破瓶頸的高含金量法則/時報出版
  • 更多健康新聞 »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