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犯錯的反應,看出孩子的性格!專家揭「1表情」恐有反社會人格

犯錯是人之常情,當孩子被指正解答錯誤時的反應,會與孩子各自的性格相對應。閱讀空氣科學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日本微表情達人清水建二於《「微表情」情緒心理學》一書中,分享細微表情的解析方法,幫助讀者磨練解讀能力,不僅可以讓事業導向成功,還能深刻瞭解人類心理,增進溝通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從學生時代到研究所畢業的這10年間,曾經在補習班對中學生、成人以及各種不同年齡層的對象教授英語,其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學生。

在教導這個孩子時,當我指出他考卷作答的錯誤,他的臉部在一瞬間出現了「憤怒」的表情,但隨即消失,這就是「憤怒」的微表情。通常自己犯錯時,一般會感到羞愧,而他卻是出現了「憤怒」的反應。這個孩子的精神世界到底是如何呢?我們可以從以下研究來思考。



從犯錯的反應,看出孩子的性格

有個調查是在研究孩子的性格與表情之間的關係。在此調查中,讓不同性格的孩子分別與面試官進行面對面的口試,並藉此分析孩子們的表情。調查對象為12~13歲的70位孩子。考試方式是,孩子回答問題之後,由面試官馬上告訴他答案是正確或不正確。

從中觀察答案不正確時,孩子對錯誤所抱持的情緒,並把焦點放在孩子出現了何種表情反應。調查的結果發現,當孩子被指正解答錯誤時的反應,會與孩子各自的性格相對應。

沒有性格偏差的普通孩子大都出現了「羞愧」的表情,而有著缺乏注意力、過動傾向、攻擊性、反社會性格的孩子則是有「憤怒」的表情傾向。此外,有著過度不安、恐懼、身心症狀、憂鬱性格的孩子則有「恐懼」的表情傾向。

這種對於錯誤產生「憤怒」或「恐懼」的表情,存在什麼問題呢?其一是可能讓其他人產生負面印象,導致人際關係變差;其次是,孩子失去了妥善解決問題的方向。

試想發生錯誤時,出現了「憤怒」或「恐懼」的孩子給其他人的印象是什麼?對於自己的錯誤流露「羞愧」表情的人,會讓其他人對他產生好感,獲得同情,屬於較能為社會所接受的傾向。而依各種研究顯示,沒有露出「羞愧」表情的人,則會有相反的結果。

關於前面提過的那位對自己的錯誤產生「憤怒」表情的孩子,不僅常常忘記東西,上課不專心,也有暴躁的情形。很有可能就是有著缺乏注意力、過動傾向、攻擊性、反社會性格的孩子。此外,對於自己的錯誤持續產生「憤怒」的表情,且性格無法改善時,這種性格特性會一直持續,總有一天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孩子失去妥善解決問題的方向,與情緒的功能息息相關。這是為了要讓各種情緒及事物能順利運行而產生的對應機制。

比如說,「羞愧」的情緒功能是,道歉及修正自我形象。感到「羞愧」的人,會表明自己道歉的態度,讓失敗的自己重新站起來,並努力尋求善意。以現在討論的案例來說,對於解答錯誤而感到「羞愧」的孩子,下次會小心避免再答錯。

另一方面,「憤怒」的功能是為了要去除其達到目的之障礙,而「恐懼」的功能是迴避威脅。對於解答錯誤感到「憤怒」的孩子,會把這個錯誤或是指正他錯誤的人當成是「障礙」,而想要將之除去。對孩子而言,他的目的是不想受任何人打擾;當他自認順利時,卻被指出錯誤,此事反而成為達到目的之障礙,而要去剷除它。

一般人犯錯,通常會透過修正讓自己成長,而不會將錯誤視為防礙;反之,若把錯誤當成障礙,也會失去自我成長的機會。

「恐懼」又比「憤怒」更複雜一些,把錯誤當成威脅,而想要迴避錯誤。如果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錯誤,就會思考出解決及預防方案。但是,以消極態度行事,只會單純想要逃避錯誤,而不正視錯誤本身。從經驗上推測,對錯誤感到「恐懼」的孩子,很少能在沒有大人的鞭策下而積極行動的。所以,對於犯錯浮現出「憤怒」、「恐懼」的表情或情緒時,孩子容易失去自我成長的機會。



感情支持可以解救孩子的未來

接著,必須要談到更深入的問題。本節之中,已經討論過「羞愧」表情和「憤怒」表情的表現狀況。有些人也許會問,那微表情呢?

從結論來說,比起普通的表情,微表情的問題更為深刻。通常孩子相較成人更不懂壓抑情緒,感受到負面情緒時,無論是不會壓抑,或是無法完全壓抑住,表情總是很輕易就露餡。所以,孩子的表情變化是很容易被察覺的。

但是,如果孩子以微表情呈現情緒,很可能連自己都沒有察覺本身的情緒。這意味著,孩子的微表情要當成危險訊息,必須慎重應對。最後,我們對於犯錯所產生不同情緒變化的孩子,提出解決方案,也就是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羞愧」對於修正自我形象,是很重要的機會。比如說,對於解答錯誤的問題提供解說,或是讓孩子自己發覺錯誤產生的原因,再一次挑戰類似難度的問題。

等孩子能正確地回答後,給予適當稱讚「做得很好喔!」藉此修正、反省錯誤。當孩子產生「憤怒」的狀況時,他會想要排除障礙,此時要告訴孩子,錯誤本身並非障礙,不僅不是障礙,更是協助成長的機會。為了要讓孩子接受這個想法,必須耐著性子多次說明才能達到效果。

如果有「恐懼」反應,孩子會下意識想要迴避威脅。可以先從簡單的問題開始,循序善誘,慢慢引導孩子正確回答,最後讓他可以回答同樣難度的問題,不要迴避錯誤,而是學習克服,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知道除了迴避之外,還有更積極的方法可以解決。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 記者:本文摘自/「微表情」情緒心理學:破解「表裡不一」的人心假面,0.2秒洞悉對方本意/方言文化
  • 更多健康新聞 »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