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年輕化「留生機」漸成挑戰 她化療前凍卵5年後喜當媽


乳癌年輕化「留生機」漸成挑戰 她化療前凍卵5年後喜當媽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乳癌發生年輕化,31歲的陳小姐就在沐浴時,無意間摸到右側乳房有一處硬塊,由於按壓時無明顯疼痛,起初以為只是經前乳腺脹痛,沒想到,一週後硬塊依然存在,前往醫院檢查,才發現是一顆大小約2.1公分、不規則形狀的實質腫塊,切片確診為乳癌第二期,為了一圓生育規劃,決定接受卵子冷凍,並順利凍存22顆卵子,隨後才開始為期6個月的化學治療。


奇美醫院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指出,近年臨床上發現乳癌罹癌年輕化,根據台灣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15至39歲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的癌症發生率持續攀升,相較於年長者,年輕癌友在預後面臨截然不同的生活需求,包括慢性疾病、次發性癌症、生育功能受損、心理社會健康問題以及嚴重的經濟負擔等長期風險。


馮盈勳說,其中,生育能力的喪失在台灣社會氛圍及家庭期待下更為重要,卻長期被忽視。因為,儘管癌症治療進步使存活率超過80%,但多數人可能不清楚化學治療可能導致不孕,僅有約20%的病人能在治療後成功懷孕。


以陳小姐為例,發現罹癌當下雖然未婚,但有穩定交往的對象,也有結婚與生育規劃,為降低化療對生育的影響,才決定凍卵,並在順利完成癌症治療後,後續定期追蹤穩定,與交往多年的伴侶結婚,進行人工生殖療程,在抗癌成功5年後順利自然產下一名足月男嬰。


馮盈勳指出,奇美醫院癌症中心2024年統計資料顯示,15至40歲育齡癌友共155位,其中以乳癌最多,占25%,其次為子宮頸癌、甲狀腺癌等。為守護乳癌育齡癌友的生育健康,院方今年就跨科別共同推行「當我於育齡期診斷為乳癌,在接受癌症治療前有哪些生育保存的選擇?」的醫病共享決策,透過決策輔助工具協助病人與家人在接受治療前充分了解生育保存方案的優點、缺點、懷孕機率及費用,與醫療人員討論後做出合適的生育選擇。


奇美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怡婷指出,台灣生殖醫學會於2021年即發表「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強調醫療人員有義務在治療前及早告知病人可能面臨的不孕風險,並轉介生殖醫學專家進行完整諮詢。而從確診癌症、生育諮詢到取卵療程結束,最快可於14日內完成,對於緊急個案可立即進入療程,無需等待月經週期。


奇美醫院護理部血液腫瘤科病房護理長謝雅玲表示,年輕癌友的生育需求不僅是個人心願,更牽涉社會支持,期盼未來政府能補助「醫源性凍卵」的費用,並將生育諮詢納入標準癌症治療計畫,為有生育需求的癌友保留一線生機。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BMI正常≠不肥胖! 她體重標準卻驗出「中度脂肪肝」


半數健檢民眾曝「骨質減少」危機 生活五大壞習慣你中了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