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態、僵硬、平衡問題 用拳擊也能擊退巴金森氏症

步態、僵硬、平衡問題 用拳擊也能擊退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雖然目前無法根治,但透過藥物控制與規律運動,可以延緩退化。運動方式,除了大家已知的太極、瑜珈、跑步、北歐健走、桌球及虛擬實境體感遊戲等運動被證實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動作能力。創新的巴金森拳擊運動課,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訓練方式,幫助許多患者改善動作能力,甚至重拾生活的信心。

巴金森拳擊療法崛起 找回身體主控權

家昕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古沛昕分享,巴金森拳擊Rock Steady Boxing(RSB)計畫由Scott C. Newman 於 2006 年創立,他在 40 歲時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但他拒絕向疾病低頭。運動是延緩疾病退化的關鍵,所以他開始參加「金手套」冠軍拳擊手好友的拳擊訓練,發現拳擊能改善他的病徵,甚至讓他找回對身體的掌控力。這項訓練很快吸引了更多巴金森氏症者的參與,專業拳擊手協助開發完整的訓練課程。

根據美國巴金森基金會(Parkinson’s Foundation)的資料分享,佛羅里達州自2016 年開始推行巴金森拳擊計畫,原本預估40 名參與者,如今已增至超過 150 人,而且近年來所有新學員皆由神經科醫師推薦,因為醫師從患者的進步中看到許多患者運動能力的提升。

巴金森拳擊訓練的特色:

  • 非技擊性對戰
  • 專為巴金森設計
  • 安全且全面的訓練模式


步態、僵硬、平衡問題 用拳擊也能擊退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拳擊的成效吸引古沛昕的注意,她認為巴金森拳擊特有的多重動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巴金森氏症的常見症狀,並積極參加巴金森拳擊教練訓練,取得資格認證,成立由美國巴金森拳擊授權的訓練據點,開設巴金森氏症拳擊主題運動課。

古沛昕解釋,拳擊需要左右輪流出拳,這讓患者自然地進行軀幹旋轉,有助於改善巴金森氏症帶來的僵硬與姿勢問題。此外,上勾拳訓練特別設計為更高的出拳角度,能幫助患者抬頭挺胸,減少駝背。

除了基本拳擊動作外,課程還融入了多種運動元素。拳擊訓練當中不只有拳法練習,他們還需要訓練有氧能力、敏捷性、平衡感與多重任務處理能力,這些都是巴金森患者最需要強化的能力。


步態、僵硬、平衡問題 用拳擊也能擊退巴金森氏症

與傳統競技拳擊不同,巴金森拳擊並不涉及對抗,動作與腳步皆重新針對巴金森病友設計,以全方位訓練為核心,而且以團體訓練的方式進行。古沛昕解釋,訓練的重點在於提升反應能力、速度、平衡感和協調性,而不是擊倒對手。

巴金森氏症者可以透過沙袋訓練、目標墊擊打,以及步法與拳法的練習,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增強肌肉控制與身體協調。

專家解析 打拳也能活化神經大腦

研究顯示,規律的高強度運動能促進多巴胺的釋放,而多巴胺正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最缺乏的神經傳導物質。透過快節奏的出拳與閃躲訓練,可以刺激神經系統,提高身體反應速度。古沛昕補充,這項運動也能提升心肺功能,減少疲勞感。

此外,拳擊訓練能夠加強視覺、聽覺與動作的整合能力。例如,當學員聽到指令時,必須立即做出相應的動作,這種即時反應能夠活化大腦,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應對突發狀況。古沛昕分享,很多學員在訓練一段時間後,都發現自己的動作變得比較順暢,甚至連走路都比以前穩定了。而且,團體運動不只增加了他們對運動的持續力,更提供了正向的心理支持。


步態、僵硬、平衡問題 用拳擊也能擊退巴金森氏症

不只是復健 巴金森拳擊助患者找回自主與活力

雖然拳擊運動與物理治療都能幫助巴金森氏症患者,但兩者的方式和目標略有不同。物理治療主要是針對特定問題,設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改善,例如軀幹控制問題、功能性活動受限、疼痛、步態問題、平衡障礙等。

古沛昕說運動是每個人為了長期維持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生活品質的自主選擇,巴金森拳擊是一種巴金森病友透過「高強度一小時」的巴金森拳擊運動,讓患者在互動中自然而然地強化身體的整體控制能力。另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團體支持,加上拳擊的節奏感和挑戰性,讓他們更願意長期參與,這對於保持活力、延緩失能非常重要。


步態、僵硬、平衡問題 用拳擊也能擊退巴金森氏症

諮詢專家:古沛昕博士/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1.Rock Steady Boxing history
2.Parkinson's Foundation

本文由財團法人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提供 編輯/楊依嘉、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帕金森氏症「涷步」有解!用「這」方法步伐更順暢

復健醫學結合科技開發新治療儀器獲獎!助偏癱患者把握黃金期提高復健療效

巴金森治療新突破!自動調整電刺激強度 打造個人化深腦刺激療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