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長大2/「網癮+自傷」孩子感覺不到幸福 醫:大腦混亂到變一個人
[周刊王CTWANT] 疫後社會回歸正常生活,青少年自殺率卻意外攀高,引起各領域專家關注。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向CTWANT記者透露,研究顯示衝動性自傷行為大多合併網路成癮,當孩子躲進網路世界後便會陷入成癮的惡性循環,最終將導致大腦不可逆的損傷,「好多孩子大腦一片混亂,甚至連口味都變了,簡直成了另一個人!」
小學生的小豪(化名)一聽到醫師建議爸媽控制他的網路時間,立刻大發脾氣、甚至在地上打滾。「網路成癮就是這麼可怕!」臧汝芬說,疫情後青少年自殺率持續上升,恐怕與網路過度使用相關,目前國中小學生的網路成癮盛行率約7~8%,而高中生甚至有近17%之研究。「研究顯示,衝動性自傷行為大多合併網路成癮,而些自傷行為頻繁、持續發生後,最終可能變成自殺。」
美國一名14歲的少年賽澤迷戀生成式人工智慧(AI),賽澤每天會給聊天機器人發送數十條訊息,並獨自在房間裡與它交談好幾小時,賽澤的媽媽說,兒子曾對機器人多次表達自殺念頭,機器人還問賽澤是否已經定好了自殺計畫,賽澤說已經定了,但不確定能否成功,然後聊天機器人向他說,「這不能當成不去執行的理由」。最終賽澤走上不歸路,媽媽也對科技新創公司Character.AI和Google提告。
迷戀AI的賽澤患有憂鬱症,臧汝芬解釋,其他如過動兒、情緒障礙、亞斯的孩子也非常容易網路成癮,而且難以從成癮恢復正常。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過動兒沒有接受治療,可能會在課業、人際關係上出狀況,進而遭受霸凌或排擠,一旦孩子開始拒學,睡眠作息變得不正常之後,大腦功能逐漸退化,生理也會受影響產生厭食等狀況,此時網路就像浮木一般,溺水的孩子只能緊抓不放,孤單促使他們在網路上尋求陪伴,很容易從此走上歧途。
青少年經常使用網路就會成癮?臧汝芬說,通常伴隨「家庭壓力」與「父母情緒調節能力差」兩個因素。20年前,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可能會給予體罰,但隨著網路出現,親子關係大受影響,「現在很多家長自己也網路成癮,或是沒時間陪伴,所以會縱容孩子沉迷3C,認為只是小事。」她向記者分析,另一種類型就是父母情緒大爆發、孩子拼命反抗,於是全家吵得天翻地覆。
「網路對孩子的成長助益不大!」臧汝芬認為,網路世代出生的孩子,雖然享受3C聲光刺激,幸福感卻持續下降,若要健康使用,必須控制時間、內容,每天必須在完成功課、家庭時間之後,才能再安排3C時間。
台灣好鄰居協會調查發現,台灣兒童的「現在幸福感」越高,或是對自己的正面態度越好,自殺機率就越低。要如何提升兒童的幸福感?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親子之間的信任感很重要,當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能對家庭、班級等群體貢獻自己的能力時,可以提升自我價值感,也能增加自信,幸福感就會上升。
黃宜靜建議家長多給予孩子具體的鼓勵,讓孩子多看到自己的優點與潛能,也能對自己有正向的評價與肯定,當孩子認為「我自己是有價值的人」、「自己有很多優點」、「別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那無聲墜落的憾事就會減少發生。
◎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