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來襲!定期篩檢揪出癌細胞,早期存活率高達90%,遠離致命隱患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診斷的大腸癌個案達1萬6,238例,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8.4例,僅次於大腸癌的癌症中,僅有一個位次位居前二,每天平均有44人罹患大腸癌,其中近九成個案發生在50歲以上的族群。衛福部112年的死因統計則顯示,有6,791人死於大腸癌。為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定期且及早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檢查成為關鍵防護措施。
大腸癌的常見症狀
大便中出現血液或黏液、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大便變得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急速下降、貧血,以及排便時有裡急後重的感覺。然而,最令人憂心的是,大腸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常常等到病情明顯時才被發現,此時多為中晚期,治療起來既複雜又負擔沉重,對患者及其家庭帶來重大影響。
此外,近年來國內外統計數據顯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全國45至49歲族群的大腸癌發生率,從2010年的每十萬人40.63例上升至2021年的48.18例。基於這一情況,行政院已宣布,預計於2025年增撥40億元癌症篩檢預算,以強化相關防治政策。自114年1月1日起,國民健康署將大腸癌公費篩檢對象從原本的50至79歲擴大到45至74歲,並納入40至44歲且有家族大腸癌病史的民眾,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服務;若檢查結果呈陽性,則進一步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
早期大腸癌存活率高達90%以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指出,大腸癌是一種可以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治療的疾病。根據統計,早期大腸癌若能及時治療,其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相對地,若等到第四期才診斷,五年存活率僅約15至16%。歐美國家的經驗也顯示,每一至二年進行糞便潛血篩檢可使大腸癌死亡率降低18%至33%。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括肥胖、缺乏運動、吸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因此,謝文斌醫師建議大家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攝取蔬果,減少肉類及高油脂食物,並定期進行運動,同時記得按時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檢查」。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大腸癌更是這一原則的最佳範例。對於家庭和個人健康而言,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不僅能避免開刀與化療帶來的風險和痛苦,也可大幅降低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