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盡柑來遇見你》梁金明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家族史,1症狀超過6周未改善,就要有警覺性
大家都在討論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劇中角色梁金明曾提到家族中有慢性風濕症的病史,講的就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且發炎進行性關節破壞的自體免疫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國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盛行率約為0.1至0.2%,估計國內至少有10~20萬多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
振興醫院一般內科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陽明大學內科臨床教授、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創辦人林孝義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任何年紀皆有可能罹患,主要好發於20~45歲中年人,女性與男性的比例,約是3:1;臨床上,中年婦女比較容易發病。
晨僵逾6星期,就醫找出原因
早期診斷是避免類風濕性關節炎持續發生不可逆的病變。林孝義提醒,當出現「晨僵現象」,且持續超過6星期以上,可能不是單純筋骨痠痛或運動傷害造成,建議就醫諮詢風濕免疫專科醫師,醫師會依據病史的詢問、身體 檢查、血液檢查,以及安排X光或超音波檢查來確診。
臨床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套簡單且準確的診斷標準。根據美國風濕病學院2010年類風濕性關節炎分類標準的最新診斷條件,如果下列狀況總分6分以上,就可以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A.關節侵犯
得分
‧1個大關節
‧2~10個大關節
‧1~3個小關節(無論有無侵犯大關節)
‧4~10個小關節(無論有無侵犯大關節)
‧>10個關節(至少有1個小關節)
0
1
2
3
5
B.血清學指標(至少需測試過1項)
得分
‧類風濕因子(RF)陰性且抗環瓜胺酸抗體抗體(CCP)陰性
‧RF弱陽性或CCP抗體弱陽性(正常上限1~3倍)
‧RF強陽性或CCP抗體強陽性(正常上限3倍以上)
0
2
3
C.發炎指數
得分
‧C反應蛋白(CRP)正常且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正常
‧CRP異常或ESR異常
0
1
D.症狀持續時間
得分
‧<6週
‧≥6週
0
1
及早治療,逆轉關節變形
以前傳統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只有可以消炎止痛的類固醇與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s)2種方式;如今,已有有效達到疾病緩解,且方便使用的治療藥物,包括: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注射型的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以及口服小分子免疫調節藥物。
雖然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治癒,但大多數病患在經過3個月的治療後,可以讓疾病獲得相當程度的緩解,或是降低疾病嚴重度,免於關節的侵蝕及破壞,維持正常活動的功能。若是當關節破壞嚴重,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就必須考慮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林孝義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最為重要,尤其病患在剛發病的1~2年內,關節破壞情形最為厲害,最好早期介入,掌握治療時機,就能有效避免病情惡化,造成關節變形的窘境。
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則,是及早介入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藥等傳統治療藥物,只能降低疼痛的症狀,卻無法抑制關節破壞;而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可以有效抑制錯亂的免疫反應,不但能夠緩解發炎症狀,同時減緩關節的持續破壞。
◎傳統免疫調節藥物(csDMARDs)
常見的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又稱作是抗風濕病藥物,藉由改變病程,使疾病達到緩解的藥物,例如:奎寧、滅殺除癌(Methotrexate, MTX)、磺胺類藥物。其中MTX被公認是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不過,容易產生肝臟、胃部的損傷,或是少數會產生白血球低下等副作用。
若合併多種藥物的情況,且使用持續使用6個月以上仍無法緩解發炎症狀,就要考慮使用注射型的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或是口服小分子免疫調節藥物。
◎注射治療(bMARDs)
目前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標靶療法,精準鎖定細胞激素,達到抑制免疫反應的目的。其中生物製劑有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IL受體拮抗劑、B細胞受體拮抗劑、T細胞抑制劑等,有皮下或靜脈的注射針劑,對於傳統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提供相當良好的療效,且治療效果持久。
◎口服小分子免疫調節藥物(tsDMARDs)
可以精準抑制JAK訊息傳遞途徑,有效阻斷發炎物質的形成,治療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對於針孔恐懼者,以及工作忙碌無法定期回診,適合使用口服小分子免疫調節藥物,其療效與生物製劑相當。
曾患有B型、C型肝炎注意囉!
林孝義提醒,使用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會增加結核病感染的風險,或是造成B型、C型肝炎病毒再活化,應主動告知醫師自身相關的病史,以及用藥後的狀況,特別是曾患有B型、C型肝炎,或是用藥前後出現可能感染的症狀
(記者 郭岳潭,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的家族遺傳疾病,不只是戲劇,更是無聲的真相
.這種病常要7-10年才確診,老是關節紅腫熱痛、易疲倦,請盡速就醫檢查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