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反映內臟脂肪量! 女性肥胖2高峰:產後和更年期

腰圍反映內臟脂肪量! 女性肥胖2高峰:產後和更年期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台灣肥胖醫學會鼓勵所有孩子給媽媽、婆婆、女性長輩1個環手「擁抱」,簡易測量腰圍,關「心」她的心血管健康。以1位160公分成人雙手繞過媽媽腰部,交疊握住手肘時,環抱內徑約為身高的一半,即為80公分,正好是女性的腰圍標準。


研究: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 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上升3.4%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指出,透過簡易方式,多了解母親的腰圍是否有超標,適時開啟關懷健康的對話。腰圍反映內臟脂肪多寡,過多將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研究也顯示,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上升3.4%。而在台灣,已有針對減重以及心血管效益的體重管理治療上市,成為減重利器。


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19歲以上女性腰圍超標率達52.9%,45至64歲超標比例為59%,64至74歲甚至達75%,等於近8成腰圍過粗!林文元理事長說明,孕期女性常因肥胖導致難以受孕,近8成女性產後1年無法恢復孕前體重,由於荷爾蒙與生活習慣改變,平均體重增加1.6至4.1公斤,未親自哺乳者可能增加更多;而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下降,若活動量不足、飲食不當,腹部脂肪更易堆積,體重平均增加約3.4公斤,腰圍增加5.7公分,且更年期後女性的心血管風險也會顯著提升。


肥胖者減去5%原體重可改善健康 減15%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肥胖與200多種疾病相關,本身也是慢性病,需要被『治療』!」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部主任說明,近年來已有充足的臨床證據看到減重對於心血管的效益,這點無意振奮了體重管理醫學。多項數據證實,肥胖者減去5%原體重可改善健康,減去15%可降低如心血管死亡、心衰竭風險等。


但過去的方式,如飲食、生活作息改變、運動很難達到10%以上的降幅,尤其是對於因肥胖導致膝蓋關節壓力過大、代謝性脂肪肝炎,或因長期依賴飲食紓壓造成意志力難以抵抗食慾等,輔助藥物成近年的體重管理新利器。「適時以藥物介入治療,能讓體重降幅更有效率,也有減重藥物同時能降低心血管風險。」


台灣目前有4種合法減重輔助藥物 可與醫師討論治療適應症的需求


吳至行部主任解釋,目前台灣共有4種合法且符合減重適應症的輔助藥物,包含每日的口服排油藥、抑制食慾藥、每日1次的針劑藥物,以及較新每周1次的針劑腸泌素藥物,尤其是目前唯一獲批用於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腸泌素藥物,它能抑制食慾、增進飽足感的效益,能在進食後向大腦傳遞「吃飽」的訊號、減少熱量攝取,也能減少內臟脂肪形成,「研究顯示,僅透過生活習慣調整,約減少5%至10%體重,但若以每周1次針劑藥物輔助,可達15%以上,也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20%左右的風險。」


林文元理事長也補充,過往減重藥物選擇不多,也不具心血管效益、甚至有風險,而每周1次的針劑兼顧減重及心血管保護,在台灣也有肥胖症或合併心血管疾病的適應症,不僅讓醫師有更多的武器幫助患者、改變臨床治療策略,甚至解決過往與糖友搶藥的問題。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AACE)也建議,對適合患者應結合藥物治療與生活型態介入進行長期管理。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每3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 乾眼症的症狀不只是乾、癢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