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事少離家近,上班時間隨你定?過來人揭找工作「這點」最重要

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會選擇錢多事少離家近,但這真的是最好的工作嗎?靠著自學攝影及行銷,30歲以前已受邀完成500場以上的講座課程,行銷顧問武敬凱於《成人世界生存邏輯》一書中,解析成人世界常會遇到的人生問題,用理性方式跟你說清楚世界的赤裸現實,幫助讀者建構媒體識讀及邏輯思維能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大部分的人都是怎麼選工作的?

雖然我一畢業就開始自己接案,更精準的說,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接案了,關於為什麼在畢業之後不選擇進入大企業工作,我會放在後面的「我該不該創業」章節,這邊主要想跟你聊聊,我一直以來的工作態度。

在替別人打工的這段時間裡,我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事,莫過於我曾經多次跟主管「頂嘴」,這邊說的頂嘴,並不是不論長幼尊卑地無理反駁,而是在面對溫順奉承和殘忍坦白這兩種選擇時,我會選擇後者。

我在高中的時候,打了人生第一份工,地點在新北市中和環球購物中心前面的一家港式飲茶餐廳,那家店現在已經倒了。某一天我上晚班,下班時間是10點,當時間來到9點40幾的時候,主管跟員工們已經在休息區聊天,並且盡興地吃著廚房剩下來的餐點。

當下餐廳裡雖然只剩下1、2個客人,不過就算客人走了,也還不能下班,你得把明天要用的餐具備好、該補的貨補一補、打掃完衛生才能下班。因為客人少,不怎麼需要服務,所以我當時就在做下班前該做的工作。

而當主管發現所有員工都在休息,只有我在工作的時候,他喊了我過去:「武敬,你怎麼不一起來吃呢?」你猜,血氣方剛的我怎麼回覆?

「不要,現在又還沒下班。」主管聽到的時候有點憤怒,於是走過來質問我說這話是什麼意思,於是我這麼回答:「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 現在還不是下班時間,也還有客人在現場,我們不應該這麼不敬業。」

說完之後,想當然的,主管肯定沒有被我說服,即便我說的貌似有理,但小蝦米面對大鯨魚,在這種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有時候所謂的「正確」,不是用「邏輯」跟「道理」就可以說了算的。



當晚我們不歡而散,但初生之犢不畏虎,我回家之後,對今天所發生的事進行了一番論證,洋洋灑灑地打了近千字長文發到Line群組。沒多久,公司的總經理也在群組內讚揚我的工作態度。而這位曾經被我回懟的主管, 不但沒有在日後與我交惡,甚至在日後公司開設分店時, 還私下詢問我有沒有意願擔任分店店長,他表示想跟公司推薦我。

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在台灣微軟實習,我也做過類似的事,當所有人都抱怨著主管在請假制度上的設計不合理,並且選擇隱忍的時候,我選擇上書給實習計畫的負責人,最後建議也獲得採納,並在接下來為期1年的實習中,被主管深切照顧,甚至成為少數被邀請回實習計畫演講的學長。

你說我這麼「衝」,難道不擔心未來被主管整,或是沒法在日後跟同事相處甚歡嗎?如果你用理性思考,你就知道不應該怕,原因很簡單,我來工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求「不被開除」,也不是追求「舒適的職場環境」, 而是期望透過「做正確的事」,讓自己獲得成長。

顯然大多數人在選擇工作的時候都搞錯了一件事,在年輕的時候,所謂的「找工作」,底層邏輯並不是想方設法找到「高薪的工作」或是「有著舒適環境的工作」,而是撒潑打滾也要義無反顧地找到「成長的機會」。

在明白了沒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是不可能得到能讓自己滿意的高薪時,你要做的,完全不是像多數人去計較1個月領的究竟是3萬還是5萬元的薪水,因為就算是月薪5萬跟月薪10萬,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生活在台灣這種高房價的環境裡,你一樣買不起車、買不起房。

聽到這裡,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我在唬爛,因為他們的思考邏輯會是:「我現在月薪5萬,1個月可以存2萬塊,假設我月薪10萬,我1個月可以多存5萬,怎麼會沒差?」



要計較在未來的獲益

我曾經拍過一集影片叫〈為什麼小資族比有錢人更愛亂花錢?〉,影片在全網的觀看次數應該有破千萬,建議大家可以看一看,在影片中的論述是基於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曾經提過的「邊際消費傾向」。

簡單說,就是當你賺得越多,你的花費也會越大。如果你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容我舉個例。當你月薪3萬的時候,不論外面下多大雨,甚至溫度飆破33度,你很可能都會願意走路10分鐘去買午餐,因為那是受限於薪資條件下的剛性約束,所以你別無選擇。但是當你月薪來到10萬的時候,你真還願意「櫛風沐雨」,只為了去買個午餐嗎?

那肯定不總是會,因為你可能會想,我只要花個49元叫個富胖達,就能不必日曬雨淋,又不是花不起這錢,對吧?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你就會清楚,你要計較的是在未來,這個工作有沒有辦法能讓你1個月領30或50萬的薪水,而不是計較現在能領3萬還5萬。

當你認清了一個人的「工作經驗」,在大多數情況下和一個人的「薪資收入」是成正比關係的,那麼你在選擇工作上的唯一標準,就應該聚焦在你從事的每一件事,有沒有辦法讓你「獲得成長」。

事實上,不管你現在處在什麼場域,只要有人看見你正在做正確的事,他們採取的行動大多不會是鼓勵你,反倒是聯合起來對付你,只因為你不跟他們一起擺爛,那麼你面對這些低能的最優策略,就是果斷離開不幹,因為, 當成長成為「現在進行式」,那麼你的成功,在未來就成了理所當然。也因此,對我來說,在職場上沒有什麼是比「做正確的事」來得更重要的。

即便明白了這個道理,面對1個月薪3萬、工作繁雜離家又遠,但升遷機會大,以及月薪5萬、工作簡單離家又近,但不保證有升遷機會的職缺,我相信多數人還是更傾向選擇後者的,原因還是受到人類的心理偏差所影響, 這邊指的是「當前偏差」。

有學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受試者們坐在實驗室裡,不能喝任何東西,等到他們口渴之後,給了他們兩個選擇:

A、現在喝1杯水。
B、5分鐘之後喝1罐水。

你猜這些受試者選擇什麼呢?大部分的受試者都選擇了A。這位學者過沒多久,如法炮製,再讓一批新的受試者口渴,然後又給他們兩個選擇,但這次的選擇做了些變化:

A、5分鐘後喝1杯水
B、10分鐘後喝1罐水

沒想到大部分的受試者卻選擇了B。只要能立即享受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就會放棄延遲滿足,即便延遲滿足之後能得到的回報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假設你沒辦法立即享受,人們的選擇就會趨於理性, 突然好像又明白了成本收益的算計,明白延遲滿足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而會有這樣選擇上的差異,正是因為「當前偏差」,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人類總是誤以為現在的折現率大於未來,所以才會出現大量「不計成本」的即時行樂行為。還是那句話,選擇工作要追求的是持續成長,而不是追求一時的爽。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