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模糊政策危險 包士可投書籲美協助捍衛台灣

美國前國防部官員包士可以「對台戰略模糊的危險」為題投書「國會山莊報」(The Hill),還說台灣人民一再選擇民主而非專制,美國必須協助捍衛這種自由。

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Joseph Bosco)寫道,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上月底在新加坡會見中國防長董軍時,中方一如既往地先抱怨了一番,除了指控美國對中國懷有敵意,也指華府不守信用,未能遵守「一中原則」。

董軍口中這項「不守信用」指控,源自於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與中國前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共同撰寫的「上海公報」(Shanghai Communique)。而包士可認為,這份文件堪稱「美中台關係的原罪」,說為了彌合美中兩國在台灣議題長久以來的分歧,季辛吉採用了「巧妙」措辭應對,給了雙方轉圜的空間。

包士可接著說,季辛吉看似對中方在聲明中斬釘截鐵主張台灣「早已歸還祖國」的說法沒有異議。事實上,1895年起殖民台灣的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宣告投降時,只是放棄了對台灣的主權聲索,並未指明台灣的歸屬國。

此外,上海公報中,美方聲明有這麼一句話:「美國認知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包士可指出,重點就在「認知到」(acknowledges)這個字,還說季辛吉雖是德國移民,但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他英文非常流利,肯定知道acknowledge這個字有多種含義。

它的第一個定義是「承認是真的且是事實」,這讓北京旋即接受並認定美國同意中國的立場。

這個字另一個定義則是「表述意識到或明白了某件事情」。包士可說,而這正是華府數十年來奉行的觀點,也就是美方「知悉」中國的立場,但並未表示同意。

上週,美國總統拜登在兩年內第5次被問到,若中共犯台,美國是否將出兵協防。在此之前,拜登已4度表態願意出兵保台,但白宮和國務院官員卻急忙淡化這類說法,稱「美國政策未變」,但未多加解釋。

而最新這一次,拜登沒有明確表示美方會直接保衛台灣,僅表示「不排除動用美國武力保護台灣」的可能性。截至目前,沒有政府官員反駁拜登這番較為模糊的說法。

包士可撰文指出,從拜登40年外交政策失誤的紀錄看來,中國有理由相信,到了對台採取行動的緊要關頭時,拜登將會讓步。包士可說,眾所周知,拜登深怕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這份恐懼引發智力和道德的癱瘓,時至今日仍阻礙他的政府向烏克蘭提供足以擊潰俄羅斯所需的資源。

前美軍太平洋司令部(USPACOM)司令哈里斯(Harry Harris)上週表示,美國應該改變對台政策,由「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

包士可說,這並不是哈里斯第一次呼籲華府加強嚇阻中國的冒險主義,說哈里斯2021年9月擔任美國駐韓大使期間就曾表示,「我們應該重新考慮…我們長期持守的戰略模糊政策」。

包士可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最近在華盛頓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時,錯過了一個向中國傳達重要公開訊息的機會。當時王毅說,雙邊關係需端看兩國是否「遵循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是否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然而,布林肯並未點出中方的威脅性行為與上述聲明內容不符,包括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美方一再闡明其在台灣未來必須透過和平方式解決的立場。

布林肯也未援引「台灣關係法」(TRA)中,規定「美國將向台灣提供必要數量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以使台灣能夠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

美中關係若要建立在更為穩固的基礎之上,華府有必要跟北京把話說清楚。包士可並以王毅自己的話說,這麼做「符合時代潮流」。包士可還說,台灣現在已是個充滿活力、成熟的民主政體,人民一再選擇自由而非專制,美國必須協助捍衛這種自由。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