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叛逆的真正意義!解讀「青春期孩子」的內在需求與成長密碼
青春期的下一個階段,就是成人了。而成人的特點,就是面對事情,能顧慮他人感受、想到後果,具備能力為所有選擇做出決定,並且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試問,一個從小都聽爸媽話的孩子,到了成年的年紀時,有可能會突然變得獨立嗎?突然能為自己負責了?這是不太可能的。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孩子的發展歷程中,在孩童與成人階段的中間,要有「青春期」的原因。因為,「青春期」的意義,就是為了要成為成年人而做的準備與練習,孩子唯有經歷過無數次的磨合與碰撞,才能成為實質上的獨立個體。
也因為如此,他會想要伸張自主想法、捍衛個人權益、挑戰爸媽底線、嘗試跨越權威的高牆,所以,一個勇於挑戰家長的孩子,他在未來才會勇於挑戰全世界呢!
然而,青春期的孩子尚未成熟,也很容易衝動,即便反抗意識是有其意義的,他的表達方式卻是帶刺的、很衝的、講話不禮貌的,行為也很容易不加思索。
從叛逆到成長 為何孩子需要衝撞權威與建立自主性
面對青春期的叛逆,請讓我們先用正向的思維來看待。這邊指的叛逆,不是違法或傷害他人的行為,而是有了不想聽爸媽話的念頭。此時,請允許他擁有想要衝撞的心、接受他不願意聽進爸媽的好意,我們要教導他的,是關於行為所衍生的後果與影響,以及如何用不傷害他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要求他不准叛逆。
換另一個想法,假使孩子在成年後,依然只聽爸媽的話,沒有自己的主見,凡事依賴著爸媽,這還挺令人擔憂的,是吧!
而且,從小凡事聽話的孩子,在他的心裡等於是把責任給轉嫁了,也就是「好啊,就聽你的啊,是你要我這麼做的,後果你負責」。這個「你」,年幼時是爸媽,成年後可能是主管或伴侶。這種無聲的抵抗,也很容易養出一個無法扛起責任,或是總在怨懟他人的人。畢竟,反正只要聽別人的,我就不需負責了。
所以,當孩子有叛逆行為、不想聽爸媽話、不願意符合爸媽期待,只要我們能好好應對,都能在未來帶給他許多正向的影響,因為這是一個走向個體化的正確歷程。
孩子的心理變化 從大翻修到身心重整的結蛹階段
在我與《親子天下》合作的節目「爸媽煩什麼」中,與腦科學教養專家周育如老師有場訪談。
我就好奇地向育如老師提出疑問:「孩子的青春期是必然發生的嗎?從小採用『打罵教育』或『正向愛的教育』對於孩子在青春期時的行為,會有差別嗎?」也把我對兒子的疑惑提出。
育如老師形容,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一棟在重新裝潢的房子,先前爸媽替他布置的一切,會整個大翻修,換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這個轉變如同毛毛蟲準備變成蝴蝶的結蛹階段。也因為有這樣的大變動,再加上學業與同儕的壓力,他的身體與心理時常處於一個高度混亂與重整的狀態,而且,這個混亂可能會長達5到6年。
於是,在高壓緊繃之下,容易選擇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對象與場所,來釋放情緒。而這個場所是「家」,這個對象就是「爸媽」,甚至會把一切問題都丟出來責怪爸媽。
以愛軟化叛逆的刺 父母的支持如何降低衝突強度
我喜歡育如老師對於青春期的形容:毛毛蟲準備變成蝴蝶的結蛹階段。
毛毛蟲是一定會經歷結蛹的階段,也會發生種種不適應的變化。我們的孩子也是,他一定會經歷青春期,身心狀態也會呈現大翻新與混亂。他或許也不清楚自己怎麼了,只覺得內在一團亂、內心一把火,所以情緒很多、口氣不好、高度想爭取自己的權力。
所以,各位爸爸媽媽,這個帶刺的過程是一定會遇到的,可是,只要在之前,我們有用愛來替他打好基礎,能軟化孩子叛逆的刺,這根刺,也頂多是小刺,所造成的衝突程度是降低很多的。
叛逆的軟化力量 正向教養的長期影響力
後來想到,我到大學才用留長髮與染髮來呈現叛逆,原來是因為我的爸媽與奶奶給了我十足的愛啊,因為愛很充足,所以叛逆起來才會這麼的弱。
如果你的孩子還沒進入青春期或青春期前期,對於正向教養有所懷疑的話,請堅持下去,將會看到效果的。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了,我們面對孩子的叛逆舉動,可能會感到沮喪,可是,更要相信自己,「正向教養」「愛的教育」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本文來源:《覺察叛逆,看懂孩子的內在需求》,如何出版。
【延伸閱讀】
孩子成長 父母溝通也要升級!用對方式修復「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4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