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故意仇富,而是別人太過炫富?蕾咪點破投資理財「3大迷思」
迷思1:我怎麼都賺不到錢?
有些人會覺得賺錢是很困難費力的事,付出與獲得常常不成比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很可能是你打從一開始就給自己錯誤的身分認同。
心理學上有「自我實現的預言」,指的是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的社會心理現象,而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我們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由此產生的行為與實現該信念一致,因此自己的信念便影響了行為。
在我當財務顧問的過程中,同樣也遇到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投資理財的天分,覺得獲取財富在人生當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樣的想法跟那個孩子相信自己沒有數學天分一樣,大部分時候是因為自我認同,一旦調整後,財富自然會翻倍成長,事半功倍。知識與方法只是輔助我們內在的信念,去實現對自己的預言。
自我認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而日復一日的行為會成為我們的習慣,習慣造就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開始不滿意現況時,可以靜下來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自我覺察,盤點想要的與哪些言行習慣相違背,藉此做調整。因為你所得到的就是平常努力的結果,即使結果並不是你所想要的。
我自己很喜歡「BE─DO─HAVE」的觀念。很多人會以為我應該要「擁有」什麼才能「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例如,我要有錢,才能創業,才能成為好的企業家。可是,事實上很多知名企業家在草創初期都沒有什麼錢,他們先決定了自己是企業家以及想打造的事業格局,然後做出企業家該做的事,後來才因此吸引到資金投入或者賺取了財富。
自我認同非常重要,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自己,可以應用在生活各種方面,例如:我要戒菸,不如說我是不抽菸的人;我不想遲到,不如說我是準時的人;我想減肥,不如說我習慣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
因此,當你想著「我怎麼都賺不到錢」的時候,自我認同也會在無意識之下改變你的行為與生活。你可以試著改成:「我是擅長管理金錢的人。」「我是喜歡賺錢的人。」「我覺得賺錢很簡單。」「我是投資運氣不錯的人。」
剛開始你可能會不適應,但不停地透過行為來強化,就會成為習慣,而習慣就會成自然,自然則會成為事實。所以練習透過許多微小的事件,來證明自己的說法,例如:你想改變遲到的習慣,所以每次赴約時,都要告訴自己我是準時的人。做到的時候就跟自己說:「我果然是準時的人!」如果沒做到時就說:「我是準時的人,怎麼會遲到呢?」日積月累下來,這就會成為真正的自我認同。
當你賺到一塊錢的時候,不論是多是少,都可以告訴自己「我覺得賺錢很簡單」,或者當你分配或儲蓄收入時,也可以告訴自己「我是擅長管理金錢的人」。在每一次的投資,不論結果如何,都先告訴自己「我是投資運氣很不錯的人」。
日積月累下來,才能夠也為自己累積無法被外在現實撼動的自我認同,因為市場總是會有起伏,而我們的自我信念不輕易受市場影響,才能夠持續跨越牛市熊市,做出正確的投資與金錢決策。
迷思2:賺大錢一定要很辛苦?
另一種常見的迷思,就是賺錢一定要很辛苦。一旦你將「賺錢」與「辛苦」連結在一起之後,賺錢就會變成我們不喜歡的東西,也就更難讓我們渴望擁有賺錢的能力。
如果賺到的錢越多,就會越辛苦,那麼最辛苦的人應該是曾經當過世界首富的幾位企業家,包含微軟的比爾.蓋茲、亞馬遜的貝佐斯與波克夏的華倫.巴菲特才對。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大部分真正的有錢人,不僅擁有財富,還擁有時間。
我也曾經陷入這樣的迷思,所以非常排斥變得更有錢,收入停留在數百萬好幾年,因為我內心深處認為,更多的財富會失去更多的自由。直到我重新調整了目標,設定在年收上億元,也開始認識許多年收數十億元的企業家,在交流的過程中打破這樣的迷思,也在思維改變後,讓收入自然提升到另一個層級。
財富的差距就是思維的差距,改變思維就能為我們吸引所需的資源。我曾經在網路上閱讀過一篇印象深刻的文章,文中提到,對創業家來說,打造年收百萬的生意比較辛苦,還是年收上億的生意比較辛苦?
假設要開一家年收百萬的早餐店,我們一樣要每天起早貪黑備料,然後每天送往迎來地招呼客人。如果是年收上億的連鎖早餐店呢?則是建立好一家早餐店的標準化流程,然後轉變成加盟或連鎖體系,讓早餐店的模式可以持續拓展下去。
哪種創業比較需要全心全意付出呢?答案是一樣都要全心投入。創業都有其辛苦之處,甚至前者可能更加辛苦。既然辛苦程度相同,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個只能勉強存活的格局作為財富目標呢?
那麼,到底賺錢辛苦與否的決定因素,由何決定?在這本書,我們曾一再提到與被動收入有關的知識與方法,關鍵在於是否持續選擇「可累積」與「可複製」的事情來做。如果我們選擇賺錢的方式屬於消耗型,消耗既有的時間與青春,即使時薪再高,隨著年華老去,可能就會失去競爭力;相反的,如果我們選擇的賺錢方式,可以隨著時間累積而達到複利效果,那麼時間一拉長,即使投入的辛苦程度相同,財富也會因此翻倍成長。
迷思3:我不是故意仇富,是別人太過炫富?
我曾經分享過,在窮人思維中最可怕的一項,就是仇富;當我們開始討厭有錢人,就註定無法成為有錢人,因為沒有人想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在財富狀態不佳的時候,我們難免覺得一些有錢人的生活型態與說話方式,讓人反感。然而,或許你可以試著去體驗不舒服的感受,並且透過探究的方式,來理解自己的內心,理解這樣的憤怒來自於什麼原因。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並不是憤世嫉俗與悲傷痛苦,而是對萬事萬物毫無感受,因為唯有感受,才能更加自我覺察與認識自己,並且藉此找到人生的動力。
當我們為了別人的財富感到憤怒時,也許是因為對方的財富來自於剝奪善良的人,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善良是我們很在乎的價值觀;也許是因為對方奢侈浪費,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珍惜資源是我們很在乎的一件事;也許是因為對方狂妄自大,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謙虛有禮是我們想尊敬一個人的態度。
可是,也許我們單純只是因為對方有錢,就討厭他們。
那麼,或許我們要認清的事實是:為什麼會討厭有錢人?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感覺被剝奪?還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現況,想否認事實?抑或是單純嫉妒,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又或者是跟這群有錢朋友相處起來有壓力、不自在,自然而然就不想往來?甚至是因為沒有共同的生活經驗,無法產生共通的話題,而感覺自己格格不入,覺得距離遙遠,是不同世界的人?
這很正常,即使到了現在,我也仍舊會這樣。不論往前走了多遠,我們都是普通人,也會有相似的情緒,有時候,我甚至會害怕自己進步得太慢,害怕自己跟不上朋友的腳步,因此漸行漸遠被丟下,感到孤單。
我得承認,有時候遇到優秀的人,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如果我們可以理解,每個人其實都活在自己的時區當中,有的人結婚生子的早,有的人功成名就的早,有的人財富自由的早,有的人身體健康壓力少。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快樂幸福,也有各自的挫敗痛苦,我們有時會遇見一些旅伴,生命這趟旅程卻始終獨行,必須為自己全權負責。其他人擁有的財富,就像他們騎車時擁有的速度一樣,對我們來說,不過就是來來去去的風景,而我們能掌控的一向就只有自己的旅程而已。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Rami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