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最佳賞味期」有多長?研究揭「●●月」是極限:4招延長保存期

愛情裡有很多階段,兩人交往總會碰上熱戀期、磨合期、冷淡期,愛情也有「最佳賞味期」嗎?中國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簡單心理」於《簡單心理》一書中,沿著人們出生後與世界建立關係的脈絡,包括理解自己、理解家庭、理解人際關係與理解性別和親密關係,帶領大家「向內看見」,接納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才能抵達生命的自洽。以下為原書摘文:

愛情也有「最佳賞味期」嗎?

「我覺得愛情不像之前那麼甜蜜了。」一個朋友說。她在13個月前遇到了現在的戀人,兩人很快墜入愛河,開始了一段熱烈的戀愛。朋友在去年耶誕節的時候還一臉甜蜜地告訴我,「我很確信這個人就是我的白馬王子」,結果4個月後,她開始抱怨這段戀情的濃度不如人意。

愛情的保質期到底有多長?這大概是每個陷入愛情的人都想弄清楚的謎團。有研究者給出過一個答案:18~30個月。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辛蒂.哈桑調查了全球來自37 種不同文化背景的5000對愛人。他對這些情侶進行醫學測試和面對面訪談後,得出如下結論:18~30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讓男女相識、約會乃至結合和生子。

這一系列過程結束後,戀愛雙方都不會再有心跳及冒汗的情況。哈桑說,愛情其實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雞尾酒」,是由化學物質多巴胺、苯乙胺和後葉催產素組成。時間長了,人體便會對這3種物質產生抗體,「雞尾酒」便會「過期」。之後,男女要麼分手,要麼便讓愛成為習慣。如果你還相信愛情的話,這個答案或許會讓我們感到失望。

然後我們會做些什麼呢?在一段感情喪失了最初的激情之後,便轉投下一段感情的懷抱?或者勉強自己停留在索然無味的感情中,一天一天地將愛情過成習慣?其實,你的愛情也許並沒有發生變化,真正發生變化的是你。



愛情的「費希納定律」

伴侶還是每天臨睡前給你道晚安,你卻覺得少了一些溫柔和熱情。你們還是每次分別之前擁抱,你卻不再臉紅心跳,而是像吃飯刷牙一般平常。你抱怨愛情越來越淡薄,不像最開始的時候那樣充滿激動、甜蜜和興奮。但大多數情況下,愛情沒有發生變化,是你越來越不敏感了。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作「感覺適應」,意思是長期施加同一刺激,你會感覺刺激越來越小。想像一下這樣情景:深夜,你掙扎著從床上爬起來,張開雙眼,眼前卻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過了幾秒鐘,你感覺房間漸漸亮了起來,開始能看清房間裡桌子和衣櫃的輪廓,借著窗戶透進來的星光,你甚至能夠看清身邊物體的顏色。現在,你不用打開電燈,也能夠輕鬆自如地走出房門,而不會一頭撞在牆上了。這就是「感覺適應」的一個例子——對黑暗的適應。

德國心理學家韋伯從 1830 年開始,在萊比錫大學圍繞人類的感知能力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和研究。韋伯的研究從「肌肉感覺」開始。他找來4名志願者參與實驗,讓他們掂量三套不同重量的物體的重量。

比如先把30克的體物放在被試者手上,再換成31克的物體。兩個物體的重量差是1克,此時被試者能夠分辨出是不同的物體。可一旦換成60克和61克的物體,被試者便無法分辨,但他們能夠分辨60克和62克的物體。也就是說,人們能分辨出的增加的重量與原重量的比值是個常數,都是 1/30。

韋伯得出結論:「觀察兩個物件間的差異時,我們所覺察到的不是絕對的差別,而是相對的差
別。這是在幾種感官內都曾經得到證實的觀察。」

他的學生費希納 發展了這一結論。他設計了一系列實驗,用來測量物理刺激的強度及其引起的人的心理變化量。他從研究中總結出了一個公式——人的感覺強度和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

這個公式被稱為「費希納定律」。用通俗的語言翻譯一下,就是說,當物理刺激超過一定強度後,人的感覺會越來越麻木。遺憾的是,費希納定律似乎也適用於愛情。隨著戀愛時間的延長,對方做出相同的愛情行動,你的感覺卻會越來越弱。

回想一下,當喜歡的人第一次送上美麗的鮮花,說出甜蜜的示愛言語,你可能激動得眼泛淚花,心跳不已。但隨著戀愛時間的延長,對方依然付出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準備這些愛情的禮物,你的感受卻越來越麻木,沒有了最開始的臉紅心跳。

感覺適應能力是有機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機制有助於我們精確地感知外界的事物,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外界環境的變化十分巨大,如在夜晚的星光下和白天的陽光下,亮度相差達百萬倍,如果沒有適應能力,人就無法在變動著的環境中精細地分析外界事物,做出較準確的反應。

但在愛情中,感覺適應卻成了愛情的殺手之一。隨著戀愛時間的延長,我們越來越難以滿足。就算對方始終保持著同樣的感情熱度,我們也會覺得愛情在不斷降溫,最終變得乏味平淡。



如何逃脫「費希納定律」的陷阱?

難道就沒有辦法長期保持愛情的濃度嗎 ?答案是有的。注意到了嗎? 費希納定律只適用於「同一刺激源」。這就帶給了我們一個破解費希納定律的秘訣:在愛情中,不斷引入新的刺激源。

我們為此設計了這幾個聰明的方法:

1. 不定時地給對方創造驚喜。

創造新鮮感的秘訣之一在於,讓對方無法預料到你的行為。當你讓對方產生意料之外的驚訝,你的舉動就會給對方帶來更強大的刺激感。要產生這種效果,你可以不要讓對方預測到你的時間,或者不要讓對方預測到你的動作。

心理學家尼基.馬丁內斯說:「我認為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很重要。僅僅因為你們在一起很久了這件事本身,就值得你們慶祝這一天並使它變得特別。嘗試一家新餐館,租一間漂亮的酒店房間,一起洗個澡,在臥室裡嘗試你一直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新事物。」

你可以隨機選擇在某天下班之後,準備一桌浪漫的晚餐,或者使個小壞,在你們共同慶祝生日之前告訴對方來不了,然後在他無比沮喪的時候突然出現。對方可能會驚喜地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你們也可以每週末抽出一天時間,一起去探索城市,共同參與有趣的活動。比如,去嘗試新開的米其林三星餐廳,聆聽小提琴音樂會,參與先鋒藝術家的行為藝術展覽,或者來一次短途旅行。這些方式會讓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充滿新鮮的體驗,而你們的感覺會自動將這種美好的感受和對方聯結在一起。

2. 主動學習新事物,讓對方發現你的不一樣。

我們在愛情中,總是十分享受最開始一點點了解對方的過程。這種感覺就像在閱讀一本有趣的書。我們總是充滿好奇,猜想後面還會有什麼不知道的事情。但隨著愛情時間的延長,我們對對方袒露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到最後甚至雙方已經沒有彼此不知道的秘密了。這就像我們已經將一本書讀到了盡頭。再好看的書,多讀幾遍、滾瓜爛熟之後,魅力也可能不復當初。

如果能夠持續學習,讓自己總在成長,總在學習新的技能和思維,我們便是在不斷續寫自己這本書。還要提醒自己,主動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發生的新變化,比如提升到了新的崗位,就可以順便和對方聊聊自己的新工作和新的思考,學會了做一道新菜,那麼不妨在對方面前小露一手。讓對方持續去追看一個沒有完稿的故事,對方才會充滿興趣,熱衷閱讀你這本永遠在續寫的書。

3. 在積極溝通中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伴侶們來說,無論是言語溝通還是非言語溝通,它們的效果積極與否,都將對親密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

很多研究表明,在取得了自我表露和尊重隱私之間健康平衡的條件下,言語溝通中的自我表露與吸引力、親密感、幸福感的程度呈現正相關。非言語溝通在親密關係中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認為,伴侶們運用非言語溝通的敏感性和準確度能預測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幸福程度。

那麼,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會讓伴侶感到滿意舒適呢? 人際溝通專家丹.卡納裡 和蘿拉.斯塔福德從數百篇研究報告中總結出了以下10點:

  • 積極性:努力表現得快樂,舉止優雅,嘗試使親密交往令人愉快。
  • 開放:鼓勵對方表露想法和情感,尋求討論親密關係的機會。
  • 保證:強調自己對對方的忠誠,暗示親密關係有著美好的未來。
  • 共有社交網路:關注伴侶雙方共同的朋友和社會關係,表示願意與對方的朋友或家人共事。
  • 分擔任務:公平地分擔需要完成的任務,在必須完成的任務中承擔自己的那部分。
  • 共同活動:花時間與對方待在一起,一起進行日常的活動。
  • 支持:尋求對方的建議,日子艱難時要互相安慰。
  • 衝突管理:犯錯時要向對方道歉,對伴侶有耐心並諒解對方。
  • 迴避:避免討論某些話題,尊重彼此的隱私和獨處的需要。
  • 幽默:直呼對方有趣的外號,小小地捉弄對方。
  • 4. 保持忠誠會讓你們更親密。

    相互依賴理論認為,人際交往的本質是社會交換。真正影響我們對一段親密關係評價的是期望收益和替代收益水準。根據這兩種水準的不同,研究者們發現,維持幸福和穩定的關係在於雙方當前關係既超越了期望收益水準,也超越了替代收益水準,即當前親密關係結果既高於期望,也比從別處能得到的結果好。

    這實際上不僅強調了這段親密關係本身帶給雙方的滿意程度,也強調了與其他可能發生的親密關係的比較。因此,保持忠誠便成了支持相互依賴理論的研究者們眼中維持親密關係的核心。

    當人們忠誠於自己的親密關係時,他們的認知會發生很多變化:首先,認知上的相互依賴現象會出現,這使得人們的自我定義產生變化,如用「我們」代替「我」等。其次,在行為上,人們也會為了維持親密關係而做出改變,包括表現出犧牲的意願。

    比如,為了提升伴侶或親密關係的幸福指數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衝動,忍受對方的一些挑釁行為,不以同樣方式對伴侶進行反擊,等等。親密關係的維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對彼此的愛意和對這段關係的珍視,值得我們為之付出努力。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