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白內障年輕化!置換人工水晶體能一次矯正老花、近視及散光,醫師教你怎麼挑

別再以為白內障只好發於老年族群,近年來因為疫情,無法到戶外走動,許多民眾宅家追劇、打電動、成天面對電腦處理公事,3C 產品更深入台灣民眾日常,加上高度近視比例高,造成台灣白內障好發年齡再下降。根據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林浤裕醫師說法,白內障大多是 55 歲以上才會有開始有的病症,但近年來門診卻有 4 、 50 歲,甚至 30 多歲的患者就需手術處理白內障。
什麼是白內障?
「想像眼睛就是照相機。」林浤裕醫師將瞳孔之後的水晶體比喻成照相機的鏡頭,它的作用為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讓人們能看到清楚的景象。
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水晶體內的水分和蛋白質變性會漸漸變得混濁,干擾光線抵達視網膜上進而成象,這時人們看出去的視線會變黃、變模糊。

白內障生成不可逆,林浤裕醫師表示,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眼藥水、注射劑或保健品可治療,唯一能根治的方法就是動刀處理,也就是將混濁的水晶體摘除,換上一個新的人工水晶體,不過市面上水晶體形形色色,要如何從中挑一個適合自己的呢?
人工水晶體怎挑?越貴越好嗎?
林浤裕醫師說,常見的人工水晶體可以大致分為單焦點、三焦點及延伸焦距,其中各有優缺點,他強調,不是越貴越好,應該要依據患者的生活型態來選擇。
- 單焦點:能聚焦遠距離,中、近距離仍需配戴老花眼鏡,適合習慣單一且動態生活者。
- 三焦點:能聚焦遠、中、近距離,但在焦點與焦點轉換之間容易模糊,適合習慣閱讀小字、需做精細工作生活者。
- 「繞射型」延伸焦距:轉換焦點不會模糊,近距離、夜間表現較差,駕車會有光暈、眩光等副作用。
- 「非繞射型」延伸焦距:能聚焦遠、中、功能性近距離,在視覺清晰度上已與單焦點接近,且在日夜都有較高品質視力,大幅減少光暈、眩光現象,適合需夜間開車、時常運動生活者。
林浤裕醫師建議可依照生活型態來選擇人工水晶體,究竟是三焦點好還是延伸焦距合適,而繞射型和非繞射型的差異在哪,依據生活習慣做為挑選重點等等。

繞射型人工水晶體的原理是光線穿透過一圈圈在水晶體上的繞射圈,產生遠近不同焦點,再由人體視覺神經選擇適當影像。但缺點就是近距離表現不佳,患者在術後若要看近的物體,仍需要戴老花眼鏡。在焦距轉換中會看不清楚,常有光暈、眩光情形發生。尤其在夜間駕駛時最為嚴重。
非繞射型人工水晶體是在水晶體上中心 1 毫米處有個微小前導波設計,光線穿入後會形成延長景深的焦距,光束更為集中,少光暈、眩光現象。適合夜晚需從事活動者。
林浤裕醫師也分享門診案例,一名男子平常愛打高爾夫球,需要看遠距離、看草紋。球場大多在山上,運動完後,晚上需開比較暗的山路回家。考慮到他的生活習慣,建議患者裝上「非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遠近的連續視力都清晰,晚上也不易眩光,病患術後重見天明,表示看遠再也不會模糊,晚上開車也無需提心弔膽。
臨床上白內障常見迷思
- 記者:王芊淩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