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友可以運動嗎?化放療該注意什麼?醫教「3招顧體力」防癌疲憊

因癌症接受化療後,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臥床及活動量減少,長期下來會使體力減退,此時運動絕非是癌症病人的禁忌,若能進行適當運動方式,不僅有助於提升體力,也能舒緩心情壓力,不過癌症病人該如何運動比較好?可以做哪些運動?要注意什麼?《優活健康網》特邀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解析。

據統計,2018年全球新診斷的癌症人數超過1,800萬,美國研究估計,每3個美國人就有1個人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被診斷出癌症;衛福部2020年統計資料顯示,儘管癌症連續第39年蟬聯10大死因之首,但癌症死亡率卻是自2017年以來首次下降。

隨著醫療的進步,罹患癌症不代表即將面對人生的終點,據統計台灣近6成的癌症病人在診斷5年後依然活著,因此如何活出精彩的癌後人生,是許多癌友共同的課題。

運動的好處眾所皆知,可以提升免疫力、改善心情、提升骨質密度、控制慢性病、以及降低罹癌的風險,然而癌症病友可以運動嗎?有什麼好處?應該怎麼運動呢?



癌友運動的好處

許多癌友有心肺功能及肌力下降、容易疲倦等狀況,跟癌細胞造成的惡性體質有關,也常跟癌症的治有關;此外癌友也常有焦慮、憂鬱及身體功能的下降,以上狀況都會使癌友的生活品質下降。

許多研究發現,運動對各種種類的癌友在癌症治療的前中後各階段都安全而且有益處,可以降低疲倦感、焦慮、憂鬱,並且強化身心狀態,達到更好的睡眠及生活品質。接著來說明針對癌友的運動處方以及運動的注意事項。

  • 伸展柔軟度訓練:經過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的肌肉纖維會變短也比較沒有彈性,因此運動前後都應該做拉筋伸展,平時也可以瑜伽伸展。若是頭頸癌患者經放射治療後肌肉攣縮,也應該做肩頸的伸展。

  • 有氧運動:每週3~5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游泳、自行車等,目標一週累積時間到150分鐘。較為虛弱的癌友,可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從運動10~20分鐘開始,循序漸進達到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若剛化療完免疫力低下,需避免外出,可改為室內快走、跑步機或上下樓梯。

  • 肌力訓練:每週3~5天,從事大肌群的中等強度肌力訓練,例如迷你深蹲、弓箭步、在堅固的椅子上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伏地挺身、橋式等運動。



癌友運動的注意事項

原則上癌友運動是安全而且有益的,建議依照個人狀況,調整運動的種類以及進程,勿對身體造成過度的負擔,此外也要有充足的休息以及營養補充讓身體恢復,以下是癌友運動的注意事項:

  • 若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衝擊性的運動,例如籃球、羽球等,以免對骨頭造成過度負擔甚至骨折,可以游泳為主,減少骨頭的承重,惟身體有人工造口或是留置管路則應避免游泳
  • 若有淋巴水腫造成肢體腫脹的狀況:從事肌力訓練時應穿戴壓力衣或袖套,避免肌肉收縮壓力過大,使淋巴液更難回流
  • 若運動產生心悸、呼吸急促、胸悶等狀況:由醫師評估,並調整運動內容

知名超馬好手陳彥博罹患咽喉癌後,經過治療及訓練,跑出極地超馬總冠軍。癌後人生依然可以運動,依然可以很精彩,決定權操之在己!請跟你的醫師討論,狀況允許的話,讓我們一起踏出癌後運動的第一步吧。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