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因為你擁有我的黑暗面!心理師揭「依賴陷阱」彼此互相救贖
2種人際關係理論
讓我們回到一段關係的開始:兩個人相遇,就像兩個圓圈互相碰面,互相擴展對彼此的認識,互相支持彼此的夢想,這兩個圓圈將愈變愈大,有愈來愈多成長。以往我常引用兩個理論來形容這樣的人際關係:
1. 人際關係的IOS理論
這可不是iPhone的系統,這是亞瑟.亞倫與他的同事所發展的觀點,主要說明兩個人相遇的時候,如何把對方納入自己的自我概念當中。這個過程叫「自我擴張」。
這個理論認為,隨著人際關係的發展,你會逐漸把對方的觀點、興趣,甚至人際關係和資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彷彿把自己的手腳延長到對方的生活裡,這個延長其實也代表兩人的關係深度的增加。你可以想像,兩個圓圈相遇,中間重疊的程度愈高,品質也愈高。
想當然耳,這個理論很快就遇到許多挑戰,例如重疊的部分愈多,衝突和摩擦的部分通常會愈多,也可能會出現控制與被控制的問題。此外,我們並不會將對方所有的想法和價值觀都據為己有,我們會經過評估和挑選,也會「拓展領土」,把自己的觀點、技能和資源分享與「傳教」出去。這些都是要加以考量的。
2. 米開朗基羅現象
我在第一本著作《在怦然之後》曾提到這個現象,這是說當一個人的理想自我受到伴侶支持的時候,他們更可以實現這個理想的自我,而且關係的品質也會變得更好,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具體來說就像是,你與某個人在一起時,會發現自己身上最美好的部分被對方發掘出來,你不僅喜歡他,更喜歡與他在一起時的自己。
不過,尤其在華人文化當中,我們其實滿多時候不知道什麼是「理想我」,更多時候會把「應該」和「理想」混為一談,尤其是在漫長的求學過程當中,好像總被灌輸一個「這樣應該比較好」的樣子。
當你遇到一個人,並覺得好喜歡與他在一起的自己時,他到底是支持了「你應該要成為」的你,還是支持了「你想要成為」的你?或兩者都不是,你只是習慣與他在一起而已?當我念了諮商、學了一點點榮格之後,知道每個人、每件事情都有陰陽兩面,光明與黑暗相生,那些吸引你的東西背後必然有讓你害怕的東西,反之亦然。
從這個觀點切入來說,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積極、正面、陽光、期待被大家認識、渴望被所有人看見的部分,如同榮格所說的「面具」。
我們戴著這些面具生活、工作,扮演著各種角色。這些面具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但不能夠占據我們生活的全部。換言之,在我們心裡還有另一個部分,是黑暗、不為人所知、不太想要被誰看見、被壓抑、躲起來、自己不能夠接受、討厭的部分,又稱為「陰影」。
回到相互碰面的那兩個圓圈來說,你和對方各自是一個圓圈,不過你有一半是光明的,另一半是黑暗的,分別代表你願意被別人看見的,以及不願意被別人看見的部分;同樣的,對方身上也會有光明面與黑暗面,即想要被別人看見,以及不想被看見的地方。有了這些概念,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圓圈之間會發生什麼事。
同質相吸,還是異質相惜?
在我剛開始研究親密關係的時候,記得老師曾問過一個問題:「你覺得相似的人會在一起,還是互補的人會在一起?」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都還爭論不休,不過目前,我有一個自己比較接受的答案。
我認為,相似的人通常會先變成朋友,因為你們會有一些雷同的地方,例如類似的年紀、學歷、收入或興趣,然後你會從這些相似的人當中,挑出一些和自己很不一樣,或是各方面都有些獨特的人在一起——這就是「建立在相似上的互補」。
例如:焦慮依戀者和逃避依戀者常常會在一起,奇怪的是,他們在一起經常感到痛苦,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明明知道痛苦還要在一起呢?我的解釋是,其實每當焦慮依戀者看到逃避依戀者很獨立,能夠自己完成很多事情,都不用依靠別人的樣子,就會升起一股羨慕的感覺,這個部分與他們的個性是互補的,也是他們性格裡面所沒有的,自然而然就會被這個部分給吸引。
另一方面,當逃避依戀者看到焦慮依戀者可以這麼無所畏懼地信任一個人,把全部的自己都交付出去,如此地依賴,敢用這麼多的情緒投入在感情當中,不怕受傷,其實他們也隱約有一股羨慕。逃避依戀者與焦慮依戀者便是在這種彼此羨慕的情況下,互相欣賞而建立關係。這段看起來是「互補」的關係,實際上建立於「都是不安全依戀」的相似。
說穿了,逃避依戀者與焦慮依戀者雖然互相吸引,可在這吸引的最深層,仍是彼此的惺惺相惜——因為我看見了你的不堪,因為我知道你是多麼地痛苦,因為我了解那個焦慮和害怕是多麼地巨大,所以,我願意靠近你。那就像是——我也很想要靠近我自己一樣。
如果說彼此吸引的是「相似的不安全感」,那麼,會不會在這些吸引力的深層,真正影響和操控我們的,是某種潛意識裡難以言喻的原生動力?也就是讓我不想面對、不願意接受、討厭呈現出來的「不安全感」,反而是促使我去認識對方的「燃料」?對方吸引我的,並不是他身上那些很棒的特質,而剛好是他那些黑暗、不願意被我看見的部分?
這聽起來好像很荒謬,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似乎也不難理解。對於焦慮依戀者來說,過度依賴一個人,是自己非常討厭的黑暗面,但對於逃避依戀者來說,這樣的依賴反而是他辦不到的。他不想像焦慮依戀者一樣,每天擔心對方沒回應,但他同時也被對方這種熱烈的愛給吸引,所以某種程度上,焦慮依戀者最不想接受的自身黑暗面,反而是最吸引逃避依戀者的部分。
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逃避依戀者對於許多事情表現出冷淡、殘酷,甚至解離的樣子,他可能覺得這樣很理性,但心裡面仍隱隱覺得這樣沒有很好,而這個他並不是很喜歡的部分,正好是焦慮依戀者羨慕的。他們羨慕逃避依戀者可以如此獨立、不被情緒影響。
發現了嗎?彼此身上最黑暗的部分,在對方的眼睛裡,居然閃閃發光。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Theory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