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減重 , 健康享瘦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部 陳亮宇醫師廖元敬醫師李俐雯總醫師



最近的門診來了許多病人問:「醫師,中秋節過後我體重增加了好多,要怎麼辦呢?快要冬天了,好擔心自己又變得更胖,中醫可以幫我減重嗎?」

醫師回答說:「當然沒有問題,中醫減重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體質及中醫的健康養生觀念。」




中醫減重 , 健康享瘦



肥胖體質分類



一般肥胖體質可區分為痰濕型、濕熱型、氣虛型等,若實胖、虛胖傻傻分不清楚,往往減重效果事半功倍,所以清楚分辨自己屬於何種肥胖體質,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運動,則能快速消脂,塑造良好體態:



● 「氣虛型肥胖」全身皮下脂肪鬆軟,易感倦怠,身重,常常抱怨喝水都會胖。



● 「濕熱型肥胖」肌肉較為結實,多喜歡大啖油膩烤炸及重口味的美食。



● 「痰濕型肥胖」則多為喜歡飲用甜膩飲料,脂肪多集中在腹部及大腿的梨形身材族群,容易下半身水腫、腹脹、大便較黏。



● 「肝鬱型肥胖」體態變化大,常以大吃東西作為抒發壓力的方式,容易有失眠、煩躁易怒、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



哪些人是體重過重的高危險群?我們可以透過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體重是否標準:



BMI=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



成人的BMI介於18.5至24之間,則視為健康體位

BMI 在24∼27,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屬於過重

BMI在27∼30,為輕度肥胖

BMI在30∼35,為中度肥胖

BMI大於35,為重度肥胖



生活作息調整



依黃帝內經養生理論,人想要健康,要按照天時的變化而活動,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陽出來了再活動,避免寒氣襲擊;而春天屬「發陳」季節,需要「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改成早睡早起。儘可能讓日陽指引我們的生活,讓生長激素的分泌規律正常,再透過良好的睡眠習慣,即可加速脂肪的生理代謝。



藉由健走、瑜伽、爬樓梯微微汗出的適量輕鬆運動,有助於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帶動全身氣機循環,加速脂肪燃燒,對於肥胖常伴隨出現的代謝性疾病,也具有預防和緩解的效果。



保持健康好心情



春屬木,與肝相應,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調和情緒,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避免生氣、鬱悶的情緒產生,有助於維持窈窕好身材。



當我們處於興奮、喜悅、激昂的正向情緒時,基礎代謝率便會上升;相對的,悲傷、鬱悶的負向情緒,則會使基礎代謝率下降,就容易堆積脂肪。再者,減重並非一蹴可幾,生活中的負向情緒容易令人狂吃暴飲發洩情緒,最終減重失敗而致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改變飲食習慣



不論哪種體肥胖質,改變飲食習慣是減重的重要一環,不吃早餐、愛吃宵夜都是減重大忌!一份營養均衡的早餐,透過體溫上升使代謝機能效率佳,也是一天滿滿活力的來源。



蔬果多屬寒涼性,不僅不利於氣虛型或痰濕型肥胖減肥,反而更加重全身濕氣累積,故不建議多食坊間推薦蔬果汁當作早餐,只需適量水果來補足所需微量元素即可。



而宵夜多是烤、炸、辣為主的高熱量食物,貪嘴吃個一兩口,往往就超過一天身體所需的總熱量,吃飽宵夜隨即就去睡覺,更是導致囤積內臟脂肪的主因,加速濕熱型肥胖惡化。



三餐維持均衡飲食,多選溫性食物為主,好的蛋白質、穀類、蔬果、膳食纖維,能使血糖穩定度提升,降低飢餓感,食慾也就降低了。



減重茶飲及穴位按摩



本院特別開發降脂減重茶,內含有決明子、玉米鬚等藥材幫助水份的排除,且加入山楂消脹解膩,黃耆補中益氣,增強體力,加速身體基礎代謝率,幫助皮下脂肪代謝利用。



代謝相關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大橫穴、帶脈穴等,多數穴位多集中在肚臍周圍,每日由肚臍直接向兩側延伸至肋骨處、肚臍上下延伸10公分左右,有節奏的按摩10-20次,雙手左右來回、輕度提捏、搓揉腹部脂肪。




中醫減重 , 健康享瘦



穴位埋線



此外,也可以運用針灸以及穴位埋線的方式,給予穴位的深部刺激,達到局部雕塑作用。針灸與穴位埋線的原理是可持續刺激穴位,促進循環代謝,改善容易發胖的體質。埋入皮下穴位的羊腸線,由身體自行吸收,能刺激脂肪分解,同時達到促進水分排出、改善便秘的功用。配合在耳朵的飢點、渴點等穴位,每次進食半小時前按壓三∼五分鐘,使用王不留行或磁珠做耳穴敷貼,有助於調節大腦的情緒與下視丘的飽食中樞,達到抑制食慾減重目的。



肥胖會引發多種疾病,更是與癌症、死亡率的增加息息相關,想要維持良好體態,跟惱人的蝴蝶袖、水桶腰說再見,大原則是控制飲食吃進的熱量,增加體能肌力代謝強度。另外,若想更加事半功倍,聰明達到效果,可針對個別肥胖體質,逐一調整,更快達到自己期許的良好體態與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95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