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或低下、腫瘤⋯中醫可以治療嗎?醫揭治療2關鍵:冥想也有用

甲狀腺疾病是新陳代謝疾病中,佔比僅次於糖尿病的第2大慢性病,包括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甲狀腺功能異常會造成代謝紊亂,引發內分泌健康問題。醫師指出,患者透過西醫治療常需承受藥物副作用,疾病易受情緒波動影響,此時不妨嘗試中醫藥物、針灸輔助調理體質,達到溫和治療效果,同時減輕疾病對心理的影響。

高雄榮總傳統醫學部主任邱鎮添表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接近鎖骨處,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主要功能是調節新陳代謝、消化、體溫、腦部功能和精力,對於全身器官組織和細胞皆有影響,當甲狀腺功能異常時,可能導致各種健康問題。



甲狀腺功能異常4大疾病

邱鎮添說明,甲狀腺疾病最常見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低下、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等4大類疾病,好發於20~50歲女性或有家族史者:

  • 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量,使身體代謝過快、交感神經過於活躍,發病時常會出現心悸、焦慮、手抖、脖子變粗、眼睛凸出、失眠、怕熱等症狀。
  • 甲狀腺低下:甲狀腺素不足,新陳代謝速率差,症狀包括體重增加、反應變慢、嗜睡、全身浮腫、皮膚和頭髮乾燥粗糙、臉色蠟黃、全身無力、畏寒等。
  • 甲狀腺結節:頸部突起,無其他明顯症狀,結節約9成為良性。
  • 甲狀腺癌:內分泌系統常見癌症之一,與其他癌症相比雖治癒率高,但若為早期追蹤治療,仍可能轉移身體他處造成健康危害。

邱鎮添指出,西醫方面,甲狀腺疾病以開刀、放射碘跟抗甲狀腺藥物等治療為主,包括以抗甲狀腺藥物來抑制甲狀腺功能,或透過開刀和放射線碘,去除甲狀腺組織,以削弱甲狀腺功能。然而,服藥雖可調節甲狀腺功能,但停藥後復發率高,可能出現皮疹、搔癢、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加上懷孕婦女須暫停治療,是其最大困擾。



中醫治療甲狀腺疾病2大關鍵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主任龔彥穎表示,以中醫角度來看,甲狀腺疾病稱為「癭病」,此稱從隋朝典籍《諸病源候論.癭候》流傳至今,主要是指以頸前結塊腫大為特徵的病癥,符合西醫甲狀腺腫大、甲狀腺腫瘤等疾病描述。

龔彥穎說明,中醫認為甲狀腺疾病的致病原因,包括:

  • 內因:遺傳或長期憂鬱惱怒
  • 外因:環境水土失宜,外邪入侵
  • 體質因素:如婦女在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等不同時期的身體狀況

上述3大因素經年累月而形成瘀血、濁氣、痰滯,鬱積在肝臟,最終形成喉下結塊腫大現象,從而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致病,且有女多於男的情況。

龔彥穎指出,中醫對甲狀腺疾病的治療主要以理氣化痰、消癭散結為主:

  • 癭腫質地較硬且有結節者:以活血化瘀調理為主。
  • 肝火亢及火熱傷陰者:以清肝泄火及滋陰降火為主。

例如,甲狀腺腫大常為肝氣鬱結型,病患常抱怨喉中異物感或呼吸不暢,此時中藥材可用柴胡、半夏和厚朴入藥,加上軟堅散結的中藥如天花粉、浙貝母和夏枯草調理硬結。此外,婦女可透過滋腎藥材,如六味地黃丸來強化效果,輔以全方位的照護。



冥想、呼吸練習有助放鬆情緒壓力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兒科主任陳重嘉表示,甲狀腺疾病導致代謝紊亂,可能引發情緒波動、焦慮及社會適應等心理問題,中醫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擬定治療方案,利用調和氣血、疏肝解鬱、養陰益氣、温養脾腎等方法來調理體質,,並減輕疾病對心理的影響。

陳重嘉強調,甲狀腺疾病患者也可透過飲食、運動與生活方式的調整,使身體機能恢復平衡。飲食上可均衡攝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並適量補充碘以維持甲狀腺功能,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減少脾胃負擔;運動有助於疏通氣血、調節新陳代謝;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可儲備精神體力,日常也能透過冥想和呼吸練習來放鬆壓力情緒,減輕疾病影響。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