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女性面臨多重挑戰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6期
文/郭岳潭
現代新女性面臨的挑戰包括平衡家庭與職場的雙重壓力、職場性別歧視與不平等待遇、心理壓力與自我實現的困境,以及健康問題如焦慮、過勞與女性特有的健康風險,然而這些挑戰也讓女性更具堅韌與智慧,並激發她們追求卓越的力量。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報告》指出,台灣正進入少子高齡化社會,女性在扮演母職與照顧者的角色時,往往同時肩負起父母與子女的雙重照顧壓力,形成所謂的「三明治世代」困境。
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台灣師範大學、馬偕醫學院兼任講師羅惠群指出,隨著社會進步與人權意識抬頭,女性的教育權與工作權獲得明顯提升,無論是升學機會或是進入職場的門檻,都逐漸與男性趨於平等。然而,在這個充滿變動與挑戰的時代,女性的社會角色並未因進步而單純化,反而愈加複雜且充滿矛盾。
傳統角色未退場,現代對女性期待更高
羅惠群認為,女性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職業婦女或母親,更是「傳統期望與現代期待」的雙重承載者。以70至80年代為例,當時大多數女性在完成基本教育後,多選擇成為全職主婦,專注於家庭與孩子的照顧;然而自2000年起,隨著整體社經結構改變,越來越多女性投入職場,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之一。
但令人遺憾的是,傳統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待,並未同步鬆綁。政治大學教育學系2020年發表《家庭教育與性別分工研究》指出,即使家長雙方都有全職工作,學校或社會機構多半仍將「聯絡窗口」與「教養責任」設定在母親身上。
羅惠群強調,無論在家庭內部或社會文化上,女性仍被視為家務管理者與主要照顧者,這樣的角色設定不僅未隨時代變遷而改變,反而與工作角色重疊後,形成雙重負擔。
因此,許多女性在進入職場之後,仍須獨自承擔接送孩子、照料長輩、打理三餐與整理家務等家庭責任,而這些原本應屬於家庭成員共同分擔的任務,卻常被默認為女性的天職。
羅惠群觀察發現,許多女性選擇投身職場,卻無法完全卸下家庭責任;而專注於家庭,卻又面臨失去職涯成就的懊悔與社會評價的矛盾。「現代女性成為了扛起兩個世界重擔的軸心角色,處處在平衡與掙扎中求生存」。
身心壓力大,焦慮、憂鬱風險高
令人心酸的是,即使女性已選擇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找到平衡,仍無法逃脫社會制度與文化的角色加諸。根據國民健康署《心理健康資源調查報告》指出,30至49歲女性,是近年焦慮與情緒困擾最常見的族群之一,壓力來源多來自「家庭照顧責任」與「工作與家庭難以平衡」;而調查也發現,女性在尋求心理資源時,往往會因「擔心被批評」與「覺得麻煩他人」而延遲求助。
羅惠群指出,許多學校、社福單位,甚至是法院系統,仍習慣性地將聯絡窗口設為「媽媽」,當孩子在學校出狀況,老師打電話找媽媽;當孩子接受輔導或司法處遇,社工第一個聯繫的是媽媽;甚至當孩子功課表現不佳,社會普遍的反應是「媽媽沒教好」。
羅惠群表示,傳統社會文化與制度,不僅讓女性難以卸下照顧者的角色,也讓女性在家庭功能中,難以獲得與另一半對等的責任分擔。即使已經在職場努力付出,仍被視為孩子一切問題的主要負責人,這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也是一種深層的無力感。
羅惠群表示,在心理層面,這種多重壓力常從焦慮開始發酵,女性在白天上班時,心裡惦記著孩子與長輩,無法專心處理工作事務;下班後還要應對家庭責任,難以完全放鬆。長期的心理壓力若未被有效疏解,就會演變為對自我角色的否定感,進而引發情緒低落,甚至進入憂鬱情緒的狀態。
女性憂鬱症風險是男性1.5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健康資料,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男性的1.5倍,主要原因來自於「情緒勞動過高」、「照顧責任長期未被看見」,以及「社會支持系統不足」。
羅惠群提到,當女性開始覺得「我不是好媽媽」、「我也不是好員工」、「我怎麼做都不對」時,這就是自我效能低落的警訊;一旦進入這樣的情緒迴圈,外在的支持與理解顯得更加關鍵。否則,女性將可能持續在負面情緒中打轉,進一步影響親密關係、親子互動,甚至是職場表現。
女性面對多重角色壓力,應找回喘息的空間
在臨床心理諮商的實務工作中,羅惠群建議,「為自己擠出一點喘息的空間」往往是女性首要的課題。首先,通常會邀請女性的伴侶一同進行諮商,透過婚姻諮商,協助夫妻重新檢視家務分工、接送安排與育兒責任,讓女性不再獨自扛起整個家庭的重擔。
同時也會協助女性,重新建構自己的時間規劃與心理空間,從最現實的「誰來接孩子」、「誰來煮飯」開始,一步步拆解生活壓力來源。在女性能夠稍微喘息之後,再進一步討論內在價值、角色期待與放下的可能性。
羅惠群強調,很多女性在婚姻諮商過程中,會開始明白自己不需要什麼都做到最好,也不需要扮演所有人期待的樣子,也會知道不是要女性妥協,而是協助從自責與完美主義中抽身,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與價值方向,透過心理重建與系統支持,女性才能真正擁有持續前行的能量。
支持女性,不該只是鼓勵更堅強
「現代女性面對的困境,不只是角色的疊加與轉換,而是整體社會價值尚未與性別平權接軌的結果。」羅惠群認為,在這樣的文化脈絡下,每位女性都在努力為自己找出一個能喘息的空間,為自己的人生做出不虧欠自己的選擇。
羅惠群強調,對女性的支持不該只是口號或形式,更需要深層反思,是否仍在不自覺中,以性別刻板限制女性的選擇?是否真正看見女性每日在家庭與職場間的奔波與付出?是否能放下「媽媽就該怎樣」的既定印象,轉而給予實質的理解與協助?
羅惠群也說,在這個多重壓力交織的時代下,女性最需要的,從來不是「要更堅強」,而是「即使選擇放下,也依然值得被愛與尊重」。當社會願意轉換視角,與女性並肩重新分工、重新對話,才有可能讓女性不再疲於奔命於兩個矛盾的身分之間,而是真正走向自己選擇的人生。
當代女性肩負家庭與職場的雙重責任,長期在傳統期待與現代壓力之間拉扯,身心俱疲卻常被忽視,這並非個人選擇的錯誤,而是源自社會結構與性別分工未能與時俱進。
羅惠群認為,真正的支持,不該只是要女性更堅強,而應給予喘息空間,讓女性即使選擇放下部分角色,依然被理解與尊重;只有現代社會共同反思分工、提供實質協助,女性才能自在地活出健康、自信與從容,展現生命的本質與風采。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母親節快樂!!子宮肌瘤一定要拿子宮嗎?切除子宮就進入更年期?顧好子宮不生病,散發自信與美麗!!FT國泰醫院婦產科李佳潔醫師
.母親節快樂!!子宮肌瘤一定得切子宮嗎?顧好子宮不生病,散發自信與美麗!!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