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別人總是過得比我好?芝大心理學教授:停止「1心態」才會快樂
停止和別人比較,你才會感到知足
社會心理學家貝瑞.舒瓦茲發現了「知足」的力量。如果你經常覺得「夠好了」,換言之你是個「知足者」,一個為了夠滿意的選項而犧牲最佳選項的人,那麼你更可能對你的決定感到心滿意足。
假設你是高三生,你的學業成績平均點數幾近滿分,學科測驗的成績也很高,你參與過各式各樣豐富的課外活動,你會想進什麼大學?或許你會想進你可能進入的最佳學校,於是你申請了10所學校。
如果你是上述這樣,那麼你就是個極大化者。現在,假設你是個知足者。你大有可能進入某間常春藤名校,或者杜克之類的超級菁英學校,但你卻說:「我認為維吉尼亞大學擁有我要的一切,況且我還可以拿到州民學費減免。」於是你只申請了維大而進去就讀。
現在,假設有一位極大化者進了康乃爾大學,而一位知足者進入維吉尼亞大學。第一年結束時,誰可能比較幸福?一項研究以類似的情節為主題,發現去讀維吉尼亞大學的人,可能比去讀康乃爾的那人更幸福。這與兩所學校的優劣無關,而與替代選項的概念有關。
讀康乃爾的那位申請了10所學校,意思是有9個反事實,如果我的SAT再高個20分,或許就可以進耶魯,如果我再多一項課外活動,或許就進得去普林斯頓;相反地,那位選擇維大的知足學生沒有任何反事實,因為這個人找到一所符合所有要求的學校,沒有申請其他任何學校,只要沒有替代選項,就沒有反事實,沒有遺憾。
有些美國人堅信,進入菁英學校等於步上幸福人生之路,殊不知知足的心態才是更可靠的道路。如果你進不去首選的學校,別再想它了,開始尋找目前就讀學校的優點,儘管說的比做的容易,但這能夠使你更幸福些。與追求極大化心態密切相關的「向上社會比較」是不幸福的另一個來源。
網景的共同創辦人吉姆.克拉克在矽谷有過一系列成功的創業經驗,他向新聞記者麥克.路易斯回憶道,起初他以為只要賺到1000萬美元就會幸福,但是之後網景非常成功,於是他覺得只要賺1億美元就會幸福,之後公司再度一飛衝天,這下子他覺得只要賺到十億美元就會幸福,於是他賺到了10億美元。
現在他說:「我想要⋯⋯比賴瑞.艾利森更有錢,然後我就覺得夠了。」根據《富比士》雜誌,2023年克拉克的身價為38億美元,賴瑞.艾利森的身價為1580億美元,我想著,儘管吉姆.克拉克成就斐然,但他不知是否有滿足的一天,就這點來說,研究人員的發現非常明確,索妮亞.柳波莫斯基和李.羅斯做出結論,不進行向上社會比較的人,比沉迷其中的人更幸福。
我們受到社交媒體上精心營造的形象疲勞轟炸,除了自己以外的每個人似乎都在享受人生最好的時光。向上社會比較很難避免,但的確是做得到的。我還記得夏洛特鎮百福中學校長強森先生向家長和學生們說過的那個他在維吉尼亞大學讀書時的故事。
住進學校的第一天,強森這位從田納西州來的非裔小孩拎著幾個裝滿東西的黑色垃圾袋,他注意到其他學生是把東西裝在行李箱裡,於是他問了他的油漆工父親:「我們家怎麼沒有行李箱?」他父親怎麼回答的?「兒子啊,跟別人不同沒啥大不了的。」當你自覺不如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炫耀的人時,不妨想想強森父親的話。跟別人不同沒啥大不了。
由於丹麥經常在世界幸福國家排名中名列前茅,於是BBC去丹麥人身上尋找幸福的關鍵。而祕訣是什麼呢?許多丹麥人表示他們對人生沒有太多期望。丹麥有一句智慧小語說道,「降低你的期望,滿足於你擁有的」。就像我的父親,許多丹麥人珍視「愜意」,也就是生活中的舒適和小確幸,以及「人生足矣」的觀點。
知足者心態也有風險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推崇知足者心態,勝過極大化者的心態?我並不這麼認為。知足者心態在人生中有個重要位置,當我買東西、做計畫或者做日常生活的決定時,我會積極使用這種心態,但這樣的心態也有缺點。
舉例來說,它會使你滿足於現狀,不願去面對必要的挑戰和個人成長。這是幸福陷阱的第2部分,在你能有更多成就的地方停下腳步。勿忘《美麗新世界》中「野蠻人」約翰發出的警告:「我寧可不幸福,也不要你那種虛假的、說謊的幸福。」
佛里德里希.尼采定會認同約翰的宣言。尼采相信大部分的人被矇蔽了,以為必須追求幸福和品德,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描述人們如何被誘惑要過著幸福和品德高尚的人生:
「我睜著雙眼在這群人中行走,他們變小,然後更小、更小,這正是因為他們對幸福和品德的教條,因為他們的美德也是怯懦的,因為他們想要獲得滿足,而唯有平庸的美德跟滿足並列才不顯得突兀⋯⋯平庸地擁抱小小的幸福,也就是他們所謂的『順從』,他們卑微地瞇眼,看不清整體,尋求另一個小小的幸福。說到底,這群傻子最想要的就是不被任何人所傷,於是他們取悅並滿足每個人。這是一種怯懦,儘管被稱之為美德。」。
尼采擁護的不是因襲傳統、簡單安適的人生,而是漫遊者的人生。尼采對他自己說道:「我是個漫遊者,也是登山者⋯⋯直到此刻,你才真正步上偉大之路!高山與深谷如今連結在一起,你正步上偉大之路,迄今之前的一切終極危險,已經成為你的終極庇護所。」
查拉圖斯特拉與「所有行走天涯、生活與危險相伴的人為友⋯⋯你們這些勇敢的探索者、研究者,所有揚起機敏之帆,駛入驚滔駭浪中的人─你們這些醉於謎語、喜於暮色的人,你們那靈魂之笛誘人誤入每處漩渦,因你們面對威脅時不願以懦弱的手去摸索前行;凡你們能猜想的地方,就厭惡推論─我只向你們說出我親見的謎,那是屬於最孤獨者的異象。」
小小的幸福和意義是危險的,因為兩者如此具有魅惑力,大部分人會在近乎不自覺之下被帶向傳統,過著和諧的、沒有衝突的人生,但對於查拉圖斯特拉來說,那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如果你有著必須一直處在幸福狀態的壓力,請記住有時候難過、生氣或恐懼是無妨的,這些情緒為你的內在生活增添複雜與豐富的內容。如果你已經對人生滿意,你做得很好,但也不妨花上片刻反思你的知足者心態,或許人生可以不光是安適和小確幸。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Marshall Field IV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