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伴隨這幾種症狀 要小心原發性惡性腦瘤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醫師/國泰醫院提供



陳小姐55歲,本身無高血壓、糖尿病或任何癌症病史。最近半年頻繁頭痛,曾至一般診所就醫,一開始服用一般巿售止痛藥物可以減緩症狀,但時間一長,止痛藥越來越沒效,且晚上會因為頭痛而痛醒,影響睡眠品質。陳小姐本以為可能是平時工作壓力過大或更年期的症狀,沒有太理會「頭痛」這個問題。但最近這1個月發現自己右手拿東西會掉,握力好像變得比較差,影響平常生活功能,故轉介到大醫院治療。影像檢查發現左側大腦有1顆4公分的腦瘤,形狀不規則且有明顯的腫瘤周邊水腫效應,在接受開顱腫瘤切除手術後,病理診斷為第四期惡性腦瘤,目前規則接受化療及放射線治療中。





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醫師指出,腦部惡性腫瘤,可以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腫瘤二大類。依照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是前5大常見的癌症,故一般腦部發現惡性腫瘤時,通常都以轉移性腫瘤居多。因為腦部是由許多神經細胞及膠質細胞所組成,當細胞因任何原因產生突變後,就會形成所謂的「原發性惡性腦瘤」,尤其以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或管膜細胞等所組成的膠質細胞,其產生的惡性膠質細胞腫瘤佔原發性惡性腦瘤的大宗。但不像轉移性腫瘤,原發性惡性腦瘤的發生很少與「遺傳」有關。





雖然原發性惡性腦瘤,依照病理及分子醫學基因診斷,可分為第一至第四期(第四期為最惡性的分級)。謝政達醫師表示,一般臨床上常見初次診斷就是第四期惡性腫瘤(又稱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目前已知與「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有無突變有關。通常這個病患發病時間短、且腫瘤侵犯進展速度很快、對於治療反應效果都較差,存活時間相對較短。如何提早診斷、接受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詳細的腫瘤分子基因評估,才能對突來的「原發性惡性膠質腦瘤」(High-grade glioma)爭取最大的存活機會與時間。





謝政達醫師說,「原發性惡性腦瘤」依照腫瘤侵犯腦部不同的功能區域,會有不同的症狀,但一般病患常有以下常見的症狀:




  • 頭痛:因腦部受到腫瘤侵犯,容易造成顱內壓上升,常會有頭痛症狀,尤其晚上會因為頭痛而痛醒,須特別注意。

  • 癲癎發作。

  • 局部的神經功能障礙:記憶力變差、肢體力量變差、視野模糊、失語症、走路不穩、認知功能變差或個性情緒的改變等。





腦部的核磁共振(MRI)(含顯影劑注射)檢查為目前評估腦部腫瘤最標準的診斷工具。依核磁共振的結果,可再搭配核磁共振光譜(MRS)、腦部血流灌注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攝影術(MRA),甚至更進一步較侵略性的傳統血管攝影檢查(DSA),皆有助於評估該腫瘤的位置、結構組成、支配血流走向及腦部侵犯程度。





謝政達醫師強調,依上述檢查結果,再加上病患身體手術麻醉風險綜合評估後,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治療方向有以下幾種:




  • 手術治療:腫瘤切除可以直接將病灶移除,所取得的檢體有助日後病理分子診斷及後續化學標靶治療的選擇。但因原發性惡性腫瘤,原本就是從腦部正常的組織突變而來,如何只切除腫瘤而保留最大範圍的正常腦組織,是手術決定病患術後是否會有神經功能障礙最困難的地方,須與醫師在術前作詳細評估。

  • 化學治療:中樞神經系統因有腦血管屏障,一般傳統藥物無法穿透這個屏障進入腦部殺死腦瘤細胞。目前針對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High-grade glioma),只有Temozolomide及Bevacizumab化學藥物被證實有治療效果,目前這二種藥物都有健保給付,但使用時機規定不同,且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白血球過低、免疫不全或出血等,治療前必須跟醫師作詳細討論。

  • 放射線治療:利用放射線對腫瘤細胞進行照射,使腫瘤細胞死亡。目前針對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也被證實利用與化療藥物同步,以每天200毫格雷(cGy),共30次,總劑量為6000毫格雷(cGy),對腫瘤治療效果最好。但放射線治療期間,可能會有落髮、皮膚紅腫脫屑、噁心、嘔吐或食慾變差情形。

  • 腫瘤電場治療:以非侵入性穿戴在頭上的裝置,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阻斷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達到干擾腫瘤細胞複製增生,進而導致腫瘤細胞死亡。該項治療已於2015年通過美國FDA核准,被證實有效延長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病患的存活時間。但因治療費用高,截至目前在台灣只能專案申請自費使用,尚未納入健保給付。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