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壓性強「愈能撐愈糟」?恐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醫:學會說「1句話」

抗壓性強「愈能撐愈糟」?恐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醫:學會說「1句話」
醫師示警,平常看似最能撐、最穩的「厲害的人」,反而是健康拉警報的高風險群。(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

[周刊王CTWANT] 現代生活步調快速,「抗壓能力」似乎成了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但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近幾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那些平常看起來最能撐、最穩的人,反而是健康拉警報的高風險群,「抗壓,沒有讓我們變強,只是讓身體偷偷累壞了」。

張家銘日前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撰文道,在現在這個講求速度跟效率的時代,許多人覺得「能扛、能撐、不喊累」才是厲害的人,但這幾年多項研究發現,有個現象稱作「抗壓悖論」(Resilience Paradox),意味著那些平時看似最穩、最能撐的人,反而變成健康拉警報的高風險群,「他們好像一座鐵打的堡壘,表面上很強,但裡頭早已佈滿裂縫」。

張家銘提到,有些人每天最晚下班,工作到半夜還在回訊息,遇到再大的事,臉上都是笑笑說:「我還行啦」,直到某天卻突然發現褲子扣不上,體檢報告上紅字滿滿,「才驚覺,原來長期的壓力,身體早就替您默默付出代價」。

張家銘強調,壓力其實會讓體內皮質醇(Cortisol)升高,雖然這種壓力荷爾蒙短時間能幫我們應急,但長期下來,它會讓脂肪堆在肚子周圍,還會打亂血糖平衡,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情緒不會不見,它只是變成看不見的健康問題」。

「您以為自己撐住了,其實只是讓身體幫您扛著而已。不要硬撐,避免壓力及情緒轉換成疾病。」張家銘表示,有些人遇到壓力,開始大吃大喝,宵夜、甜點樣樣來,有人則開始喝酒助眠、熬夜追劇、打遊戲麻痺自己,這些行為確實能短暫舒壓,一旦時間久了,可能開始出現體重變重、血壓變高、晚上睡不好的情況。

對此,張家銘提醒,會休息才是真正的本事,例如跑步流汗、爬山、打球、找朋友聊聊等等,都可以讓人放鬆下來,學會說「今天不行,我需要休息」很重要。張家銘建議,「真正的強大,不是什麼都撐住,而是了解自己並非鐵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該放鬆、該求助。自己的健康,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