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長輩忘了我,總是吵著「找媽媽」?陳乃菁:只是一種感情慰藉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一直抱你
主持失智共照中心期間,我和夥伴們的日常任務之一,就是要進入社區講講照顧方式,我因此有幸可以聽見年輕一輩的個案管理師們有哪些新的照顧方法或感受。例如有一回,忘了夥伴的演講主題是什麼,唯一記得的是她說的話:「如果再來一次,我會一直抱你、抱你抱你⋯⋯」照顧路上,真是千言萬語不如一個擁抱啊!
擁抱的魔力不是只有針對年長者,對小孩來說亦如此,我那5歲的小女兒就是每天要抱抱的擁抱魔人:早起要抱一下,回家要抱一下,吵架後更要抱抱。
她會這樣問:「你到底愛不愛我?你到底要不要和好?」
我點頭如搗蒜:「愛,當然愛!」
她馬上說:「那還不快跟我抱抱和好?」
於是我們母女倆不管吵到哪裡,立刻大力互相擁抱,如無尾熊一般趴在我身上的小女孩會嘟嘟嘴喃喃:「媽媽,我愛你。請你原諒我,我要跟你和好。」身為女兒,年紀又小,撒嬌起來很自然,至於她上面的哥哥們就難為情了一點。畢竟他們年紀大多了,已經脫離動不動就說愛的階段,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想要擁抱喔。
假日的早晨,不用上課的孩子們會睡眼惺忪地從自己房間走出來找我,見我還賴在床上,紛紛跳上床,本來寬闊的雙人床立刻讓我和孩子們擠得滿滿的,大家手腳折來彎去地找位置,卻誰也沒說要離開。我很珍惜這般說愛和擁抱的時刻,我明白眼前看似不經意的膩在一起的時光,將會是延續一輩子的親子關係的基礎,好幾年後孩子們回憶起來,會懂得父母傳遞給孩子們的愛。
為什麼失智長輩整天想找媽媽?
幫助我理解親子關係的,說起來也多虧了和我長年相伴的失智患者和家屬們。我就聽過患者的兒女們說起自己的老父親或老母親,雖已臥床近10年,當患者的記憶退化到童年時期,躺在床上的他們還是會喊:
「媽媽,我想你。」
「媽媽,你要回家沒有?」
「媽媽,我痛。」
「媽媽,我肚子餓。」
「媽媽,我想出去。」
家屬困惑:「明明是跟我一起生活,我已經照顧他那麼多年,怎麼開口閉口都是他的媽媽呢?」我說:「失智症已經讓他退化到無法再增加新的記憶,於是存在腦海中的只有舊的既存記憶。和媽媽相處的時光應該就是他深藏腦海中,最初也最有安全感的記憶吧。」
父母是「愛與安全感」的象徵
我曾好奇,問家屬是不是能趁和患者互動時問問為什麼總是呼喊媽媽,家屬多半搖頭,說已經連日常對話都很困難。於是我引導家屬朝這個方向想:你覺得一個人找媽媽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幸福?需要安全感?還有什麼可能呢?
家屬想了想後說:「有時候喊媽媽是因為感覺痛苦、需要被慰藉與安撫。有時候,是有需求或是感覺孤單,希望找媽媽來獲得需求的滿足或者有媽媽陪伴。」
我說:「很合理。那麼你回想一下,老人家總有快樂的時候,那時候他曾喊過要找媽媽?」
家屬搖頭:「沒有,好幾次他笑的時候,也會發出聲音,但是沒有呼天搶地喊著要找媽媽呢。」我和家屬相視而笑,大家都懂了:不論幾歲,喊要找爸媽這件事都是一種感情的慰藉。
當然,前提是童年時期就能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關愛與支持,讓腦海中根深柢固地記得「爸媽永遠愛我」,於是往後的人生感受到痛苦時,大家會第一時間想回到爸媽身旁,當一個被愛護的孩子。這是人的本能,不論多大年紀、是不是罹患了失智症,只要年幼時有了親情的溫暖,就能延續一輩子。
「我知道家人關心我,但我還是會忍不住想媽媽啊!」例如我的患者劉先生,高齡94歲又罹患失智症,值得慶幸的是目前他在與人的溝通上還沒出現大問題,基本日常對話是可以的。回診那天,劉先生的兒子帶點憂慮的神情對我說:「我爸爸總是在想他的母親。」
我轉頭問劉先生:「您媽媽還在嗎?」
他覺得我問得莫名其妙:「我母親已經往生很久了。」
我說:「那麼您為什麼會一直說起您的母親呢?」
劉先生帶著惆悵的表情這樣回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活到這個年紀,我母親離開人世好久了,可是我還是會三不五時地想念她,她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母親,她支持我做的每件事情,從來沒有罵過我,一直愛著我。」
他嘆口氣:「現在我有家人照顧我,我知道他們是關心我,可是一關心起來就是會限制我做這個做那個的。我會盡量配合他們,可是我還是忍不住會想我媽媽啊。」
我先看家屬一眼,發現他憂慮的表情和緩了一點,想來是理解了老父親單純是思念母親,並不是病情惡化。接著我對劉先生說:「我懂得您的思念呢。可是啊,我覺得您兒子很孝順,您看看,今天您兒子就陪您來回診,所以過去有媽媽愛護您,現在您也很幸福喔,有好兒子用他所有的力量愛護您呢。」
即使記憶混亂,也不必急著導正回來
張奶奶也是位每天都想找媽媽的患者,她的女兒張小姐趁回診時向我求助。我想了想後,這樣對張奶奶說:「您母親是很努力賺錢的人吧?」
張奶奶點頭:「沒錯啊,醫師,你怎麼會知道?」
我笑著說:「當然知道,她在我家工作時超認真。」
張奶奶說:「原來在您家啊。我媽媽健康嗎?工作會不會太累呢?」
我說:「不會喔!我們對她很好呢。因為我家裡小孩多啦,需要保母幫忙,您母親煮飯好吃,工作又認真,請讓她這段期間來幫助我好嗎?」張奶奶帶著驕傲的神情說:「我母親煮飯真好吃,她是全世界最棒的母親,總是努力工作養著我們。我好想她,也很愛她,麻煩你要好好照顧她。」
我請張奶奶放心,當然張奶奶的記憶力沒那麼好,等她回到家,還是會向女兒要求要找媽媽,但過去被問到快崩潰的女兒這下可以有新的答案了。張小姐改說:「她現在去乃菁醫師家工作啦。」張奶奶就接受了。
我很慶幸和家屬間的信賴關係可以平撫張奶奶想找媽媽的焦慮,但這招不是對誰都有用,畢竟失智症患者確實會因病情進展而產生記憶力混亂。我想提醒家屬的是,患者的記憶力混亂,倒也不是每次都要急著將其導正回來。
例如喊著要找媽媽這件事,只要我們理解這是人之常情,也是表達自己不舒服感受的方式之一,那我們就可以因勢利導,找出一個能對應患者焦慮的方式來解套。
照顧的方式百百種,沒有一種叫做標準答案,所以當我們面對患者的記憶混亂,請先不要急著定義是非對錯。其實很多時候誰是誰非根本不重要,比起講道理,更重要的應該是讓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雙方都能安心、舒服,這樣就可以了。
換個角度想,當失智長輩喊著要找爸媽,若我們真要一次次告訴他們爸媽早已經去世,讓他們一次次驚覺自己已喪父喪母多年,這也太傷心了。
或許我們該做的是為長輩們慶幸,畢竟他們到了晚年還能呼喊父母之名,想必童年時期曾受過父母親溫暖的照顧,支持著他們走過漫長人生中一個又一個難關。跌倒時有人扶起,哭泣時有人撫慰,無論如何總有人愛著,這應該是每個人都希望能享有的福氣,而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無條件的愛。
【乃菁醫師與你一起探索】
對於不存在的人有一些思念或是害怕的狀況,在失智症的某一個時期也常常會遇到,這時候我們能怎樣做呢?
- 想念媽媽:觀察她是在哪些時間點會特別想念這個人,還是時時刻刻都想念。如果是某個時間點,也許是受到委屈,也許是天黑,也許是身體不舒服等等,那麼只要解除這些狀況,也許她就不會再一直喊著要找媽媽。如果是時時刻刻都想念,也許是她生活有點無聊,所以只好一直想念媽媽,可以試著找些事情讓她做或是互動,看看會不會有改變。
- 害怕壞人:觀察那個讓她恐懼的人在怎樣的情境會出現,比如有人是看到鏡子、光影或某個奇怪的角落。如果嚴重影響到生活,可以考慮尋求醫師協助,使用特殊藥物來緩解這個影響生活太多的幻影。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本文摘自/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寶瓶文化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