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食安風險很簡單 毒物專家親揭「57種物質」不該出現餐桌上!


遠離食安風險很簡單 毒物專家親揭「57種物質」不該出現餐桌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不時有食安事件、乃至食安風暴發生,到底如何避免「毒」從口入?國內毒物專家、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給了答案,民眾得要有自覺,多看一眼食品的成份表,因為有57種具食安風險疑慮的化學物質,千萬不能出現在餐桌上。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今(24)日舉辦「遠離具食安風險疑慮化學物質之研習活動」,由顏宗海、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長庚大學放射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中英主講,教導民眾擁有正確的健康飲食概念。


林中英舉例,不少人都知道含亞硝酸鹽食物的加工肉品,最好不要跟海鮮、番茄、起司等含有胺類的食物一起吃,主要原因是合吃在腸胃中容易產生亞硝胺致癌物質,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只要「多做一件事」秒去致癌物,可防止亞硝酸鹽變成致癌物質亞硝胺,讓健康不流失,就是透過水煮,可以降低亞硝胺含量。


顏宗海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有形或無形的有毒物質無所不在,因此如何在有毒的環境中健康的存活,是現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幸運的是,經由醫學的進步,我們已經逐漸了解這些有毒物質的特性,知道該如何去防治。


顏宗海說,2011年的塑化劑風暴、2013年的毒澱粉事件,相信不少人都還記憶猶新,事實上,在一連串食安重大事件發生過後,環境部化學署就清楚表列出57種具食安風險疑慮化學物質,限制食品添加物使用,因為這一些化合物就不應該出現在餐桌上。


顏宗海特別點名,其中與食品添加物同品項的化學物質就有15種,像是碳酸氫鈉 (小蘇打)、鈉明礬 (硫酸鋁鈉) 、鉀明礬(硫酸鋁鉀)、氫氧化鈉(燒鹼/火碱)、碳酸鈣、氯化鎂、硫酸銅、硼酸、碳酸鎂等,其實有分食物級跟工業級,民眾千萬不要輕忽,在採購任何加工食品時,最好多看一眼成份表,確認食用安全無虞,才是自保之道。


照片來源:顏宗海醫師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超級細菌」抗生素無效 明年起全台砸2億拚「5年感染降1成」


登革熱群聚+2 新北下重手!三介廟、天山公園封山一個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