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的治療以改善1症狀為主,再加上維持或增強關節活動力,才能提高生活品質


關節炎的治療以改善1症狀為主,再加上維持或增強關節活動力,才能提高生活品質

關節炎可分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骨關節炎兩大類,其中骨關節炎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造成年長族群行動不便的主因之一。骨關節炎一般稱為退化性關節炎,根據統計,台灣75歲以上者,有8成5經確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每年置換人工關節的人數高達8000人。

關節是骨骼與骨骼間的接點,正常的關節被包在關節滑液膜內,關節滑液膜可製造有潤滑作用的關節滑液,而骨骼的末端則是有一層當作緩衝墊的軟骨。退化性關節炎是因具有緩衝之用的軟骨,因退化、腐蝕或磨損、鈣化,使得骨骼末端因相互磨擦,而造成腫痛、發炎。

發生率隨年齡增加

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一般人在 40 歲即會開始出現症狀,而 50 歲以上普遍都存有此問題,且嚴重程度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增加。除了年齡外,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女性、肥胖、職業因素、創傷等。

從事經常使用關節的工作、偏好高衝撞性或負重的運動、曾有過運動傷害等,都較容易出現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一般多發生在承受體重的部位,例如雙腿、膝蓋、臀部、脊椎骨等,而肩、肘、小關節、多關節等部位也可能發生。

幾乎所有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會出現關節疼痛、關節僵硬等表現,主要是以手、膝蓋及髖關節疼痛為主,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日常活動。關節疼痛大多發生在關節活動時,但隨著病程的惡化,可能在休息時也會出現疼痛感,起床時,關節通常會感到僵硬。

治療以改善疼痛為主

除了臨床症狀之外,就診時醫師會進行關節X光檢查,以確認關節接觸面是否有狹窄等情形。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主要在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狀,且維持或增強其關節活動力,以提高生活品質。

目前治療的用藥包括: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局部塗抹製劑(topical therapies)、葡萄糖胺與軟骨素(glucosamine and

chondroitin)、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steroid)或玻尿酸(hyaluronate)等。

1.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是藉由抑制中樞神經合成前列腺素,而達到止痛效果。

2.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則是藉由抑制環氧合酶(COX)的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形成,降低發炎反應,減輕疼痛感。

3.葡萄糖胺與軟骨素(glucosamine andchondroitin)則可刺激蛋白聚醣(proteoglycan)合成與關節滑液的分泌,增加骨骼關節液的黏稠與潤滑性,透過關節的代謝正常化,保護骨骼之間不會因為摩擦而受損。

4.關節內注射類固醇(steroid)可明顯改善局部病灶疼痛。效果可維持 4~8 週,但建議每年注射次數以 3~4 次為限,避免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

5.關節內注射玻尿酸(hyaluronate)則是因高分子量的玻尿酸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可增加關節液的黏稠度,降低關節摩擦,改善骨關節炎的疼痛症狀。注射頻率為每週 1 次,持續注射 3~5 週。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膝蓋出現「6跡象=老化」了! 醫嚴厲警告「1行為」超負擔:別當耳邊風
·少動恐比多動更傷關節!台灣人「退化性關節炎元凶」曝光 愈省壞愈快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