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口閉口都難受!顳顎關節症候群 3 大治療方法 恢復張口功能不卡關

張口閉口都難受!顳顎關節症候群 3 大治療方法 恢復張口功能不卡關

根據 2017 年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顳顎關節症候群的病人節節升高,幾乎每 4 人就會有 1 人有此疾病,藥物治療及配戴咬合板是顳顎關節障礙症的第一線治療,現更有顳顎關節沖洗及顳顎關節鏡設備改善並解決慢性疼痛問題。

20 歲女性因臉部右側關節不時會卡住,導致張口困難而至醫院牙醫部門診就醫,經醫師局部麻醉,並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關節,增加關節內空間,再搭配開口復健,並改變生活習慣,終於能順暢張口,關節不再卡卡,之後也持續到門診追蹤和進行咬合板治療,目前咬合張口一切正常,生活品質也獲得良好改善。

18 歲女性因臉部左側關節疼痛 2 個月,雖然已經配戴咬合板治療,但經過半年仍未見改善,張口高度只剩 2 公分,推測可能是因課業壓力大,加上有磨牙習慣,而至醫院牙醫部門診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左側關節盤發生不可復位的前置型錯位,在門診醫師的局部麻醉後,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關節,將沾黏的纖維鬆開,改變關節內發炎無氧的環境,沖洗完成後,再注射玻尿酸幫助潤滑。最後張口及疼痛改善,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和咬合板治療。

打呵欠、吃食物這些日常動作都暗藏危機

奇美醫院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偉廷指出,「顳顎關節疼痛」或稱「顳顎關節症候群」的發生常常是因為突然張大口,例如打呵欠,或是吃到堅韌的食物所誘發。

原本關節內的關節盤與關節頭活動自如,但是當控制關節盤的肌肉過於緊繃,將導致關節盤前置型錯位,進而產生關節活動障礙,開口受到限制,症狀往往是耳朵前側或下顎骨後緣一想開口就疼痛、進食沒力一想用力咬合就疼痛。除此之外,也可能會發生耳鳴、頭痛、咬肌(嘴邊肉、腮幫子區)痠痛腫脹,雖然隨著時間,症狀會慢慢緩解,但是有些病人往往痛超過 1、2 個月,甚至變成慢性疼痛。

咬合板治療:每晚配戴舒緩肌肉神經緊張及疼痛

李偉廷說明,「顳顎關節症候群」的病人除了較為常見的關節盤錯位問題,有些病人甚至造成關節盤穿孔,另外除了關節盤問題,有些病人可能會因為免疫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因為年紀較大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等情形都可以統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顳顎關節症候群常需搭配初步的環口攝影進行檢查,嚴重病人需輔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發炎情形以及關節頭皮質骨破壞的程度。因為關節炎可能導致慢性疼痛,關節頭不斷吸收,嚴重快速吸收者會造成前牙開咬情形。

在正確的診斷下,病人以藥物控制搭配熱敷和改變生活習慣去做調整,平時保養避免張大口進食、打呵欠,避免吃太硬或太韌的食物,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如果疼痛超過 1 個月,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會幫病人印模製作咬合板,每晚配戴咬合板舒緩病人關節。


張口閉口都難受!顳顎關節症候群 3 大治療方法 恢復張口功能不卡關

關節沖洗:改善關節發炎狀態並減少疼痛

李偉廷提到,藥物治療及配戴咬合板是顳顎關節障礙症的第一線治療,但長期使用藥物可能會有腸胃道不適、嗜睡等副作用,而咬合板治療需先印模,以及幾周的製作時間,配戴咬合板可能需 1 至 3 個月才看的到療效,所以往往較為費時。

目前研究顯示,立即使用關節沖洗有助於較快緩解疼痛及張口受限問題,另外有些研究指出每隔 2 至 4 周做關節沖洗及視情況添加玻尿酸注射,有助關節頭骨吸收緩解,甚至有研究指出皮質骨再生。

內視鏡手術:解決長期疼痛及保守治療無效問題

李偉廷表示,現在對於關節疼痛,藥物控制不佳的病人,除了配戴咬合板及關節沖洗外,醫院也引進「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rthroscopic surgery)」幫助病人解決長期疼痛問題。

以往針對保守治療失敗的病人,須使用開放性關節手術,現今該手術利用內視鏡系統檢查關節腔內沾黏狀況及確認關節盤位置,再使用關節鏡手術器械,如關節鏡鑷子、關節鏡組織剪進行內視鏡手術,另外搭配氣化棒將沾黏的纖維氣化(coblation)、裂解(lysis),恢復關節健康,另外甚至有些關節盤需要進行額外縫合及復位。儘管有如此進步的手術方式,生活習慣改變及規律配戴咬合板仍是治療及預防顳顎關節障礙症復發的基石。

顳顎關節症候群的病人有些更合併有咬肌痠痛,有些會轉移到肩頸痠痛。李偉廷提醒,民眾如果出現嘴巴張不開、張口疼痛、咬合沒力的症狀,應立即尋求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尤其是容易有壓力、失眠、夜間磨牙、緊咬等種種原因的族群,務必調整生活習慣、適當運動、舒緩壓力,同時能配戴咬合板,以避免疼痛再發。


張口閉口都難受!顳顎關節症候群 3 大治療方法 恢復張口功能不卡關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奇美醫院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偉廷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